栏目列表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素材的选择与使用(修改) 张丽明 研究课
发布时间:2013-03-30   点击:   来源:研究课   录入者:张丽明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素材的选择与使用(修改)_张丽明_研究课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素材的选择与使用(修改)_张丽明_研究课 

记叙文写作指导之——素材的选择与使用(修改)

张丽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选材的一般原则、素材加工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通过讨论、辨别、比较、阅读范例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了解有关素材选择的标准和素材使用的方法,通过训练强化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消除学生关于记叙文素材的选择和使用的一些不解和误解,使他们重视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增强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素材的选择与使用问题,预习学案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好素材的标准,我把同学们提到的一些说法都罗列在这里(PPT出示:平凡但能给人震撼、真实、新颖、包含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感情真切、可信、有深度、不老套、贴近生活、切题),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些说法不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我们来归归类,总结一下,看看主要有几种意见。

生七嘴八舌

师:“平凡但能给人震撼”和哪些说法的意思一样?

生七嘴八舌:包含深刻的道理,以小见大,有深度

师:好,我们选哪个词来概括?

生:以小见大

师:还有什么关键词?

生:新颖

师:这个和“不老套”是一个意思啊。还有呢?

生:感情真切,真实可信,切题

师板书:

选择:以小见大、感情真切、新颖、真实可信、切题

师:对于这些标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沉默

师:我有疑问,说记叙文的材料要真实可信,那么能不能虚构呢?

生集体:能

师:那和真实不是矛盾了吗?

生集体:

请生1回答:不矛盾,事情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中心、情感是真实的

师:对的,真实不一定非要自己亲身经历,这里的真实是指艺术的真实,只要是符合人情人性的,就是真实的。

师:还有疑问吗?

生:沉默

师:我还有疑问啊。这些标准,全都是好素材的标准吗?我看其中有些是基本标准。

生七嘴八舌:切题,真实

师:我还有问题,以小见大的“大”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理解?写到什么才算深刻?

请生2回答:写到精神性的东西比较深刻

师:不错,我们来看看,所谓精神层面,可以包含哪些内容。PPT出示:

1、对心灵的洞察

2、对哲理的体悟

3、对社会的思考

师:你们都提不出问题,我的问题却一个接一个啊。关于新颖你们怎么理解?一定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才算新颖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师:我觉得可以从这些角度来理解新颖。PPT出示:

1自己最熟悉恰好又是别人不太注意的材料。

2、人们熟知的、自己却有了新认识或新体验的材料。

3、有新鲜的时代感(反映新思想、新风尚、新特点)的材料。

不要把新颖看得过于神秘啊。

师:现在,对于什么样的素材算好素材,同学们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也许有同学会说,光知道好素材的标准不够,问题的关键在于好的素材太少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常见的、普通的素材能不能通过一定的加工变成好素材。我们不但要学会如何找到金子,还要学会自己来点石成金。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素材,我们来想一想,怎样使它来一个华丽转身。

提醒:1、注意运用从预习学案的范例那里得到的启发   2、注意加工的方向,是好素材的标准。 

问题:1、妈妈的爱——送牛奶,这个老掉牙的素材还能够写出动人的效果吗?

      2、过生日,这样一件小事能够写出深度吗?

      3、爸爸妈妈儿子和奶奶一起散步,走的时间久了,儿子要妈妈背,而爸爸背起了奶奶。这样一则素材,你会用来写成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学生个别思考8分钟左右,小组讨论5分钟左右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第一个素材,怎么样就可以使它动人起来?

3举手:写母亲送牛奶,平常多用牛奶的温热来表现母爱,但例文却牵扯到母亲的白发,非常好的方法。不过较为生硬。我认为完全可以通过牛奶的白净丝滑与母亲的皮肤作对比,那种强烈的对比可以将母爱深化。

听到白净丝滑,生笑

师:这种对比是不是有点不太自然?看到一杯牛奶就想到肌肤的变化?晚上忙着做作业还能够想到这么多?

4举手:一件很普通的事,要做到新颖,就要寻找不同的切入点,不能光从事情表面找素材,可以透过其细节,也可以通过其延伸,甚至可以在老套的主线上加一些突发的状况,增加新意,用不同的视角加上适当的修饰,点明中心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做到以小见大。就像妈妈送牛奶这一件平常的事,就可以加入不慎打翻牛奶到作业本上这一突发情况,你不停的责怪或谩骂,但母亲却毫无怨言,反而像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你顿时感到无比的内疚。

5举手:不一定是晚上送,也可以是早晨送。早晨匆匆忙忙到学校,妈妈准备的牛奶没有喝,结果到晚上回家牛奶还在那里,我问妈妈为什么你不喝,妈妈说这是给你的,我不喝。你上学以后我就把牛奶放在冰箱了,不会坏。

师:这么复杂啊。可是我觉得不大可信啊,为什么一定要留到你回家再喝,难道现代社会的家庭还买不起2袋牛奶?两个同学的思路差不多,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费尽周折?其实,加个一两句话就够了。

6:送牛奶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情,大多同学都会联想到亲情,若是像学案上,局限于送牛奶的过程,不免过于俗套、平庸,也容易雷同。所以,我们可以选一个小的切入点,可以想一想,妈妈送来的牛奶,为什么温度总是刚刚好?为什么甜度正好是你喜欢的?也许你可以从门缝里看到妈妈在试牛奶的温度……一点点清新的小细节拼凑起来,就会使文章耐人寻味。

师:非常好,其实,只要加一些细节就可以了。比如说,妈妈习惯性地在杯子下垫一张餐巾纸,或者总是要拿两个杯子,用来降温,等等。PPT出示:补充细节   细腻出真情;将材料写细写实,就是对真情的最好诠释,最容易打动人。而且,将材料细腻化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材料撞车。

师:我们来看第二个题目。

点名生7:还没想好

点名生8:可以写父母总是为自己过生日,可是他们自己从来不过生日……

师:嗯,通过对比来表现父母之爱。

10举手:我说一下我自己经历的事情,我有个弟弟,因为感觉自从弟弟出生以后,父母就没那么喜欢我了,所以我就很妒忌他,对他很冷淡。有次弟弟过生日,我故意躲到边上不理他,可是妈妈问他许了什么愿,他却说是和我有关的。

师:嗯,写到精神层面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深刻”的几个层面,PPT出示:

1、对心灵的洞察

2、对哲理的体悟

3、对社会的思考

梁思怡的素材涉及哪个层面?

生集体:对心灵的洞察

师:我再补充一个类似的素材。读:每到过生日,总是特别兴奋,因为总是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礼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索要的礼物也越来越贵重。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过了很多个生日、换了很多种过生日的花样以后,却渐渐开始觉得兴味索然了。生日又快到了,看着以往那形形色色的生日礼物,再看看父母那染上风霜的面庞,我忽然觉得很愧疚。于是,我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不再需要生日礼物。看着妈妈由惊讶到欣慰的表情,我非常开心。生日那天,我送了妈妈一张贺卡。这个素材,表现了成长的过程,显然比单纯写一个快乐的生日要有深度。

追求深度,除了表现心灵的成长,还可以写哲理的体悟——如由“风沙渡”这样一个店名想到了“拒绝平庸”的主题,由郑板桥的书法想到了“和而不同”的主题。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

点名,生11:我会这样来写:后来,爸爸教育儿子,要孝敬父母。

点名,生12:我想到的是,孩子小的时候,有爸爸妈妈爱他,而等父母老的时候,是孩子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师:很好,生11,你觉得生12的思路和你的思路,哪一种更有深度?

11:他的更有深度。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分析一下。

11:他的有哲理,我的没有。

师:嗯,他从中看到了一种生命的轮回,比单纯的讲孝顺父母就有深度。我们来看看原作者是怎么处理的。读:

——我们不但要保护弱小的生命,而且要善待衰老的生命。 “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年人责无旁贷” 再来看一个例子:《踮起脚尖》一文,写自己父母忙于打工,天天早出晚归很少有机会和自己交流,有一天决定不睡着看看父母什么时候回来,发现父母进门的动作特别轻,连灯都不开,一回家母亲就踮起脚尖先到我房里,给我拉了拉被子。作者在结尾写到: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师:这则素材是怎样做到把平凡的小事写得有深度的?

点名生13:升华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PPT出示: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下面我们能不能根据前面几个例子来总结一下挖掘深度的方法?

 

点名生14:不会

点名生15:不会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其实,深度体现在哪些层面,就从哪些层面去挖掘啊。PPT出示:

挖掘深度

    1、洞察心灵

    2、体悟哲理

    3、由形象到抽象、由个别到普遍的升华

师总结:方法只能够指引一二,不可能全部揭示艺术的奥秘,要想写好文章,功夫在文章之外,希望同学们多用心探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