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省级已结题课题>>批判性阅读>>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
发布时间:2016-06-14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高中英语课堂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

常州市第三中学                       石蕴玉                      213000

摘要:英语教学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语课堂上国际理解教育缺失的表现,说明了国际理解教育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的方式。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英语课堂

 

一、引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将事实上的相互依存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雅克·德洛尔,1996)。《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中指出:“……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并通过交际传递相互间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高中阶段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对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理解的知识,培养学生进行国际理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国际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的态度。但是我们现在高中英语教育面临着升学压力,存在着极大的功利主义色彩,从而造成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缺失。

 

二、国际理解教育在英语课堂上缺失的表现

1. 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国际意识淡漠。

由于当前高中英语评价主要以笔试为主,考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以测试学生对单词,短语以及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说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并且配合所学知识设计大量的习题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在这种机械地听课、做题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真正的能力上的提高。老师自己也缺乏国际意识,甚至最基本的语言交际目的都未能达到,进而无法发现在课本中隐含的适用于文化传递和国际理解的语料,背离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

2. 教学方法以单向传递知识为主,缺乏交际和体验。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情感与传输信息的中介,具有认知性、实效性和情感性的功能,其中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交际体验是促进国际理解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交际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将国际理解知识内化为国际理解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面对语言,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关系。

而现在的英语教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以理性代替了感性,训练替代了体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合作精神的培养,国际视野的扩展更无从谈起。正如王宗炎在《关于外语教学的三个问题中》谈到中国的英语教学缺少交际时,认为:“中教向来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交际法的教师,在中国的地位不如采用语言分析法的那么高;如果采用交际法,对师生双方的语言能力都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比较吃力;班级规模过大,学生要学功课的门数太多,学习任务过重;中国师生一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很陌生;在课堂上,要是临时就语言问题、交际问题和文化差异问题向中国学生提问,他们无法应对如流;学生在做语言练习时,总是凭所记得的规则来做,不是凭直觉。”这是我们英语教学的现状。因此,课堂上单一、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交际意识,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国际理解的态度淡化。

3. 重视英语文化,轻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现在的英语课本中有很多语料都是和异域文化有关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这些文化差异。但是,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介绍异域文化,忽视了本国文化,造成学生或是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更严重的是不会用英语准确地介绍和表达本国文化,甚至我们老师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才能达到交流和理解的目的。《光明日报》在20001019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其中指出“……现在有许多能讲满嘴洋文的大学毕业生对本国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知如何用英语去表达,在国际交往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有意识发掘异域文化的语料,同时更要注意对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达到交际和理解的目的。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1. 重视教材的知识内涵,突出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教材时,往往忽略了文章中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既不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也不利于他们增进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分析语言的同时,更要挖掘文章中更深层的知识内涵,介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贯穿对别国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尊重和理解。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有意识的加入了国外文化与风情,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对多元文化有所了解,并注重选材的广泛性,题材包括音乐、体育、文学、艺术、语言、文明礼貌、友谊、饮食文化等,一般是以话题功能为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把不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挖掘,挖掘适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牵强附会,应结合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适时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另外,文化意识并不仅仅意味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还意味着在英语学习中要进一步认同中华文化。

2. 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培养国际理解态度。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等之外,还要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蕴藏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对比与建构中,形成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

比如高二第五模块学到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课文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人类应该在保护人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少伤害,尽可能地尊重我们周围的万种生灵,花草树木,保护地球的环境,要让学生知道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学生通过反思人类的行为,会觉得尊重大自然其实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养成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

又如在高三第十模块学习全球性问题,包括饥饿、艾滋病、毒品、盗版、知识产权等文章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并激发起为解决这些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努力的价值观,明确真善美,激起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国际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

因此,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教材里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3. 设计恰当任务,在体验中实现国际理解

教师设计恰当的任务,使学生参与活动并自然地习得语言,并体验如何用语言解决问题,促进外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这种体验则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我体会、自我思考、自我升华及行为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开拓国际视野。

比如在教学高一关于“奥运会”的文章之后,可以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什么异同?”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和讨论等形式活的更详尽的知识;并通过陈述、讨论和交流展示才智和潜能,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完成任务的手段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了教材上的资料外,可以借助多种途径,比如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报刊杂志,收看英语音像制品,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英语资料等等,都可以了解许多异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从而激发强烈的国际意识。在课堂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完善英语角、办好校园英语广播台、开展英语活动周、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再如教师给学生分配角色进行课文角色的模仿表演。利用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等开设party。让学生在情景化的氛围中在角色的扮演中更深刻的感知和了解西方文化。

 

四、结语

做好国际理解教育不光是我们英语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英语教学必然的使命。作为英语教师,要在工作中担起文化介绍者的重任,力求在日常的教学中让自己的学生对于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兴趣与足够的认识,只有这样做,才能称得上是完善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J],光明日报 20001019

4.   彭近兰,论大学英语的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5.   王宗炎,关于外语教学的三个问题[J],《外语研究》,1997(4)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