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构建人文历史课堂
——重视历史课堂中的人文主义教育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生机和活力,蕴含着无限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家、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容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人文主义是历史教育的核心,当人们只追求分数而忘却了人文思想,就会造成了心灵的沙漠化。因此,我们呼唤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绿色历史教育。下面就以本学期历史教研组开设的几节公开课为例,探讨历史教学中的绿色和人文主义的关系。
一、营造绿色氛围,创设新情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绿色的课堂氛围就是自然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这种氛围应该是贯穿始终的,特别是“新课导入”时就必须精心营造的。因此,一个精彩的自然的导入新课就显得非常重要,否则就会使课堂变得突兀,学生不能很快进入情境。
历史组的倪红娟老师和韩光老师青年教师考核课课题都是《抗日战争》,可以作为同题异构课加以比较分析。两位老师都在导入新课上花了心思,在一开始就带领学生进入了抗战的情境。
(倪红娟老师)的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11月29日。76年前的今天,日军侵华,常州沦陷了。76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苦难与抗争并存的历史。把抗日战争与常州的历史相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韩光老师)的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日军侵华的罪行的视频,配以悲壮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对日军侵华罪行的震撼中,产生探究那段历史的冲动。
在12月4日对外公开课中,倪红娟老师把新课导入进行了调整。播放一段200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视频,在主持人朗读完获奖人的颁奖词“---她用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历史使命---”后,提问: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有的学生知道她是日军对华细菌战的诉讼团团长,于是很多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到底她做了什么能获此殊荣?自然引入抗日战争。
二、 设计绿色教学过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练习”,较为灵动的老师也许还会创设教学情境,增强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成效。绿色的教育理念呼唤我们更加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更富有绿色的生命力。
(倪红娟老师)在教学南京大屠杀一目时: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下列这首诗)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o”(零)吗?
不——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
正面对屠刀, 怒目相看!
凝视300000,——
“3”后面是一个个“0”(圈)吗?
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
东条英机们 ,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
凝视300000,——
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
多行不义必自毙,
血债定要用血来偿还!
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诵这首诗的过程,就是回忆历史、感悟历史、升华感情的过程。
(韩光老师)首先通过中国近代史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回顾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更加凸显抗战胜利的意义,同时展示盟军三巨头对中国抗战的评价,突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战三巨头”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2005年8月12日《环球时报》
(1)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2)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韩老师没有让学生直接从书上找到答案,而是通过二战三巨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评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这些史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抗战的价值,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油然而生的是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绿色的教学过程还是能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该自主探究题能引导学生寻找、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阐述观点,培养他们的辨析史料真伪能力,培养学生去伪存真、辨别真伪的人文精神。
(倪红娟老师)阅读下列材料: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对日本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纪念活动进行了记录,现摘抄一些: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广岛:2001年,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4万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人数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人左右,最多不到一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800或1/500……
请就两个民族对历史记忆的差异说明的问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蒋波老师的单元复习课《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回顾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从而体会在那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为祖国的未来思考、践行,百折不挠。通过几段材料的呈现和比较,让学生辨析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认识到一定的思想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人的思想、行为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人文精神渗透,这不就是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吗?
三、 利用绿色资源,优化教学材料,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绿色的课堂是生机盎然的课堂,而历史课堂中的新鲜丰富的史料正是装点绿色课堂的片片绿叶。
张英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课中,引用《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感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流行,重新认识了国学对中国和世界的价值。
张坤玲老师在《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中,播放稷下风国学社社歌《龙文》。制作精巧的视频和歌词提高学生兴趣,教师设问:“这首歌曲包含了哪些中国元素?”让学生享受了中国艺术的饕餮盛宴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和兴趣。
(韩光老师)通过中国不同阶层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明确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以此引出抗战胜利原因的思考。
谜语趣闻:1945年抗战胜利后,沉浸在抗战胜利喜庆氛围中的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两个针锋相对的谜底:屈原和苏武。后来,有人读到这则旧谜时,又拟了三个新谜底:毛遂、蒋干、共工。
你如何理解这些话?
通过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谜底暗含的意思,教师进行总结,得出抗战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
(2)国际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非正义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棵树上有着大小不一、颜色有深有浅的叶子才会自然。呈现给学生的史料也应当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这样的历史课堂才会显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人文主义精神自古就有,不仅存在于西方世界,也存在于中国,它非常注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凸显人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中,只有贯穿人文主义精神,才能成为“人人”参与的课堂,才会与绿色课堂的核心内涵相切合。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