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卢羽威 五石之瓠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雨辰

《五石之瓠》

一、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理解寓言故事的叙述逻辑。通过对比分析惠子与庄子对大瓠”“大樗的不同态度,清晰把握工具理性境界超越两种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

  2. 通过探讨“不龟手之药”和“一哥学英语”等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哲学思辨能力,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事物价值,品味庄子散文,感受其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之美。

  3. 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内涵,探讨这一古典哲学智慧对当下生活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现实功利与精神自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庄子所用之异的深刻内涵;辨析惠子与庄子价值观的冲突与互补。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无用之用并非简单的反面有用,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算的存在论境界,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辩证运用。

三、教学过程

() 情境导入:同学们,如果你有一个巨大无比的葫芦,它既不能用来舀水,也不能做成水瓢,你会怎么看待它?会觉得它一无是处吗?

引入: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看看思想家庄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围绕一个五石之瓠展开了一场怎样的辩论,这场辩论又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 文本研读

  1. 惠子之问:何为有用

    • 学生朗读并翻译惠子的话。

    • 核心提问:惠子判断葫芦无用的标准是什么?(明确:实用价值、工具理性)他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明确:非器即无用。)

    • 板书关键词:惠子实用目的、工具理性、有用/无用。

  2. 庄子之辩:何为大用

    • 故事分析:庄子为何要讲不龟手之药的故事?

      • 引导学生对比世世洴澼絖裂地而封两种结局。

      • 核心提问所用之异也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明确:价值并非固有,取决于使用者的视野和境界。)

    • 方案对比:庄子为葫芦提出了什么新方案?(浮乎江湖)这个方案与惠子想的(盛水、为瓢)有何本质不同?

      •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的方案是超越功利、顺应物性、追求精神自由的。

    • 板书:庄子所用之异、超越功利、逍遥游、无用之用。

() 拓展延伸,深化思辨

  1. 大瓠大樗:引导学生阅读樗树段落,思考庄子为何说无用反而能不夭斤斧?这体现了怎样的生存智慧?(保全天性,得以逍遥

  2. 现代回响:一哥学英语的案例

    • 呈现案例:在极度贫困中,一哥学习英语的行为,从功利角度看是无用的。

    • 讨论:这个行为更像惠子的思维还是庄子的思维?为什么?

    • 点拨:这正是无用之用的现代印证。一哥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坚持,这个看似无用的行为,最终却成了改变命运的关键。这批判了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倾向。

() 辩证提升,融汇现实

  1. 为惠子辩护

    • 提问:惠子的工具理性思维在现代社会真的毫无价值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日常生活等领域的有用性不可或缺。)

    • 明确:惠子的思想是构建现代文明的基石,关乎生存与发展。

  2. 探寻互补共生

    • 核心讨论:既然惠子的思维很重要,庄子为何还要批评他有蓬之心?两种思想是绝对对立的吗?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们的关系?

    • 教师总结提升: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人生不同层面的智慧

      • 惠子是大地的智慧:教我们脚踏实地,务实高效地解决现实问题。

      • 庄子是天空的智慧:教我们仰望星空,滋养心灵,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辽阔。

      • 理想的状态是:白天做惠子,精进奋斗;夜晚做庄子,安顿内心。 让两种智慧在我们生命中互补共生。

() 课堂小结与延伸思考

  1. 总结:回顾本节课从大瓠之辩到现代启示的思辨历程,再次强调无用之用的深刻内涵。

  2. 布置思考题:现在,你会如何为教室里这把看似普通的椅子辩护,发掘它超越这一功能之外的无用之用?(引导学生从美学、情感、象征意义等角度思考。)

《五石之瓠》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试图带领学生穿越文本表层,深入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对话。回顾整堂课,有欣慰之处,也有值得深思的改进空间。回望这四十分钟,与其说是一堂完美的展示,不如说是一次我和学生共同奔赴的思想探险,有预设之内的顺畅,也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一、当古典寓言照进现实

这节课最大的火花,无疑出现在讨论一哥学英语这个环节。当我将庄子无用之用的哲思,与孟加拉人力车夫在困顿中坚持学英语的现实案例并置时,我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眼中闪过的光亮。他们不再觉得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是位遥不可及的古人,而是能犀利洞察现代生活的智者。一个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一哥学英语就像庄子的葫芦,不是为了变成瓢,而是为了能浮于江湖这个比喻让我心头一喜,这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所用之异的精髓——价值的转换源于视野和境界的提升,而非直接的功利目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这节课最珍贵的收获。

二、挑战:如何破解远期的功利迷思

当然,探险中也有需要翻越的山岭。在深入探讨无用之用时,我察觉到部分学生潜意识里仍有一种远期的功利主义。他们会认为,一哥学英语的无用,最终换来了改变命运的大用,所以这还是一种投资。这提醒我,下一轮教学中,我需要更着力地去区分庄子的无用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自在自为,而非一种策略性的蛰伏。或许可以引入更多纯粹审美、纯粹精神愉悦的例子(如欣赏一首无用的诗,仰望一片无用的星空),来帮助学生体验那种剥离了功利计算的生命本真状态。

三、成长:从非此即彼兼容共生

这节课另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在辩论惠子与庄子谁更有理时,他们没有陷入简单的挺庄贬惠,而是逐渐认识到:惠子的工具理性是构建我们现实世界的基石,它关乎生存与效率;而庄子的境界超越则是安顿我们精神世界的家园,它关乎意义与自由。最后我们达成的共识——“白天做惠子,精进奋斗;夜晚做庄子,滋养心灵,这种对二元对立的超越,体现了哲学思考的真正魅力。作为教师,我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答案,而是搭建一座桥梁,引导他们自己走向更开阔的思想地带。

总而言之,这节课让我再次确信,语文课的终极魅力不在于传授确定的答案,而在于点燃思考的火焰。 《五石之瓠》就像一颗种子,今天它已在学生心里播下。我期待看到,在未来某个时刻,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有用无用的选择时,这节课的思辨之光能再次照亮他们的决定。

可以优化与深化的地方:

  1. 无用的阐释可以更彻底:在课堂上,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将无用之用简单地理解为现在没用,将来有大用。这说明我对无用作为一种存在境界而非投资策略的哲学内涵,挖掘得还不够深。下次可以尝试用海德格尔的论述(PPT中已引用)或更多艺术、哲学上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打破这种远期功利的思维定式。

  2. 时间分配可微调:文本翻译部分占用时间稍多,导致最后为椅子辩护的环节有些仓促,未能让学生充分展开分享。这个环节本是学以致用的亮点,今后可以适当压缩前序环节,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性的输出。

  3. 教师语言的精炼与张力:在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时,我的某些过渡语和总结语还可以更精炼、更有感染力。如何用更富有哲理和诗意的语言,将大地天空的比喻讲得更透彻,是我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

总体而言,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成功地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思辨的种子。它让我看到,古典哲学与青春心灵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巧妙地将深邃的哲理融入生动的课堂,引导学生不仅学会阅读文本,更学会用哲学的视角观照自身与生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