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张宇 每周一课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雨辰

《百合花》教案及反思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关注感人的细节描写  

2. 感受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导入:以9.3阅兵图片和解放战争图片导入,当战火遇见青春。

第一部分:探究新媳妇第一次为什么不借被子给通讯员。 

活动设计:

“我”和“通讯员”去借被子,明明说的是同样的话,但为什么新媳妇一开始不借被子给通讯员呢?原因为何?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推测补写出作者省略的情节。

要求:要立足文本,从人物真实的形象出发,注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我”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

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

小通讯员



新媳妇



小通讯员:去包扎所;借被子;舍身仆手榴弹。新媳妇:出场;进入包扎所后。第一次不借被子原因

细节描写作用:

  塑造人物:通过动作、神态、服饰等细节,揭示人物性格、身份或心理,让形象更立体。

  推动情节:关键细节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或提供线索,增强故事逻辑性。

  营造氛围:环境、场景细节可渲染情绪基调,如自然景象的描写能烘托紧张或温馨的氛围。

  深化主题:将抽象情感或主旨具象化,如百合花被子凝聚军民情谊,凸显人性之美。

新媳妇:结婚刚三天,被子是自己唯一的嫁妆,自己心生矛盾,心有不舍。

小通讯员:年轻害羞拘谨,不会与女性打交道。

所以新媳妇看到他的反应后才会笑,也有可能开起了他的玩笑,说了几句嘴,这是属于年轻人的顽皮。他本来就害怕和女性沟通,看见新媳妇笑,又可能开他玩笑,就更加不好意思,匆匆离开,且骂新媳妇是死封建。淳朴与稚气在这一刻具象化。

第二部分:

核心问题:

也正是因为前文的不借被子与通讯员的事,不少同学又困惑:为什么在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居然态度大转变,不再羞涩,为通讯员作最后的整理,执意把自己唯一的被子铺在棺材底?仅仅一面之缘的新媳妇,为什么在小通讯员死后却比谁都要痛惜?前后反差不是很大吗?

58节写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也展示了她淳朴与善良。) 

第三部分:茅盾曾对《百合花》作过评价“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小说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同学们阅读后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令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会感动呢?

·被人性美感动:人性中的善良体现在战友情中,军民情中,这种情是纯粹的,不含杂质的,非功利的。

·被青春美感动:青春独有的纯真烂漫、羞涩、稚嫩、顽皮。他们的青春更加悲壮,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勇敢、责任与担当,是革命的青春,奉献的青春。

作业:若你是该片的摄影师,多次将镜头对准“百合花”,每次镜头定格想要传递何种含义? 

评课

公开课后,各位老师对我本次课进行了批评指正,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部分借被子补写环节要求不明确,缺少抓手,且与后面内容断层。可改为想象还原对话场景(可在课前完成),并找学生表演,在表演中让其他同学评点是否符合人物形象,然后再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在找细节的过程中,要把空间留给学生,不要自己呈现。第三个问题是学生的回答容易标签化,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和对话细节的描写(为什么会有上述变化),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答案。此外也要关注“百合花”意象,理解内涵。

反思

《百合花》属于小说,新课标要求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去感受青春美和人性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细节描写。我通过两个问题串联起来,首先,通过学生对作者略的内容进行补写,即新媳妇为什么不借被子给小通讯员,中间发生了什么。通过补写,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第二就是分析新媳妇最后又为何将自己的被子铺在了小通讯员的棺材底。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人物心理过程的分析来把握人物形象心理的发展和变化。整体来说学生掌握了人物分析的方法,走进了文本,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高,对人物分析也正确。

但第一个补写环节目标缺少一个抓手,任务应该更具体些。比如直接设计成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对话的描写,再让学生分析对话内容是否符合人物形象。这样前后环节都能够串联起来。还有分析细节描写时,没有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知识投递很显著。而且,我设计的内容有些多,以后应抓住一个大问题进行讨论,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而不是完成课程内容的完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