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李明 每周一课
发布时间:2025-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雨辰

作文讲评课教学设计

三、写作(60分)

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自己的做法,被人赞誉为“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情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厘清概念、正反相成

1)这个材料包括几部分内容?核心问题是?

预设:人是否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呢?

2)这里面最值得关注的字句是?

“不顾自身的力量(知不可为)”和“做自己认定的事情(而为之)”

3)追问:

a.什么叫不顾自身的力量?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叫做不顾自身的力量?在你力量充沛还是不足的时候?

b.“什么叫做自己认定的事情?认定什么意思,换而言之这个任务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还是你自己选择的?

c.所以说你面临的矛盾是:在自己能力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下,要不要做自己认定的事?并且给出你的理由!

4)针对这一话题,你的观点是?

是还是否?

5)有的同学坚定的选是,有的选了否?但是有的还没有选择?为什么,没选的同学们在考虑什么呢?

6)那么再看一下这个题目,逻辑学中讲究:论证中的论题及关键性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我们还可以否定相反的观点,当然也可以否定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尝试从概念层次上否定相反的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观点。

预设:

不顾自身的力量(知不可为),可能是一种什么行为?会不会有危害?

认定的事情,你认定的事情就一定对吗?我们要选择的认定的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同时强调是“自己”的主观决定。自己认定的事情可能是对人生、社会、民族有益的,也可能是一己之私、甚至危害他人的事情。

关于这个问题,找一个正方回答一下?你考虑到这些问题了吗?针对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处理?

1、不可为还有时段限制。现在不可为不代表未来不可为。认知盲区可为和不可为还有没有条件限制?现实壁垒有没有绝对不可为和相对不可为伦理困境强行、一味不可为而为会不会出现危害?

例一:其实“不可为”在当今社会往往有着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为”,也就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但这并不应该成为阻挡我们追寻的脚步的障碍,正如史铁生在遭受肉体上的巨大打击之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开启了新的人生。个人能力的局限或许会影响我们的成败,但不能阻止我们的追求。二是“不应为”,也就是那些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的人,他们明知自己走在通向黑暗的路上,但为了一己私欲“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择手段追求财富或地位,这种病态的追求会使他们的欲望不断膨胀,最终注定灭亡。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相背离,更与人类共同体的利益背道而驰。

 

所以,我们在厘清概念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概念或者事件的条件困境、当前和未来、正反利弊、不同层次?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正方需要怎么处理?是改换立场还是继续坚持?

处理措施:

1、排除,我所讲的不是这种情况,如:

例一:然则,盲目自大去做一些远超自身力量的事情也是不合时宜的。打破自身力量的上限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一腔热血地做白日梦。

例二:也许有人反驳:“有的始终不可为,否则一败涂地。”没错,正如忽视自然规律的大跃进运动中“人定胜天”的论调,也如为排除异己而发动的种族清洗。只有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不但对自然也对旁人与文明。这是不顾力量而为之的前提,更是始终应坚持的道德准则。所有的一切勇气、坚定和理想,失去敬畏就会成为燃烧的木料,只留灰烬而无以分辨原形。

2、转化相反观点的吸收容纳(某种相反观点从本质是也是这一观点)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论》)

二、探究原因、深化思考

那么我们核心话题就是在自己能力不足甚至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要做自己认定的事。那么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人明明自己能力不足,仍然要做自己认定的事?说明你的理由。

你谈一谈你的观点:

(1)动因:背后的理想信念,为什么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不行吗?

✳️“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个人对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那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然选择坚持的人,往往是出于对某种更高价值的追求,如责任、信仰、理想、使命等。他们的行为虽然可能面临失败,但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最终可能实现超越自身力量的成就。

例文:

因而,由此观之,自身的力量从来都不会成为我们实现自我的障碍,尼采赞颂人的生命意志,强大而不可阻挡,“知不可为而为之”是“知难以为而为之”而非知“不应为而为之”。在我们追寻自我价值的实现时,自身的能力决定了脚下的道路是否泥泞,我们是否全身镣铐,但是我的目光始终向前,朝着人类命运共同前进的方向,我再也不想看到一个个大头娃娃痛哭,一个个“名媛” 在大笑了。

 

(2)为之利:突破自己

(3)不为之弊:那么如果不做,又会有什么危害呢?

a.“可以”的观点: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是一种精神感召,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甚至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能够激发人发现自身潜能,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获得自信,坚定信念。人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观念革新的必要因子等等。

b.“不可以”的观点:人不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已认定的事情。理由也许是: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常常招致失败,于是产生挫败感,动摇自信心。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常常导致失败,于是损害个人信誉,丢失社会资源,不利于个人事业的推进。不顾自身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即使成功了,也未必是因为自己的决策正确。但由于人在决策时和执行中耗费了极大的心力,故而容易贪功为已有,或者归罪责于他人。这将无助于理性归因,总结经验,更有可能为下一步的决策埋下隐患。

c.超越“是否”之问的观点:做或不做自己认定的事,没有一定之论;我们要根据所认定的事情来决定做或不做。

理由也许是:人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固然有一些好处,但也有不少隐患。人因为自身力量不及而不做某事,固然让人获得安全,但也丧失了很多机会。

论证推进:做或不做,要根据“认定”的事情的性质来决定,有的应该做,“虽干万人吾往矣”;有的则不该做,以免利令智昏,导致身败名裂。

三、表达观点、缀珠成文

请根据今天课上所讲,请你完善自己的文章。要求:删去口水话,增添思辨情况。

四、在审题时的几点注意

警惕“过度解构”陷阱:保持价值主线的三个锚点

1、文明向度:将个体选择嵌入文明演进链条(如毕昇活字印刷术突破“手抄不可替代”认知)

2、人性光辉:强调“不可为而为之”背后的精神不朽(如西南联大师生徒步3500公里保存文化火种)

3、科学伦理:设定“不可为”的禁区(如克隆人实验触及人类伦理底线)

 

 

 

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在准确理解关键概念的基础上提升作文的思辨性十分重要,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本次的每周一课就旨在聚焦这一问题,从厘清概念、正反相成,探究原因、深化思考,表达观点、缀珠成文三个角度进行讲解,同时提示学生在审题及写作时警惕“过度解构”陷阱:保持价值主线的三个锚点。整体来看,学生是能回答出关键概念中易混淆的各种情况,但是还缺少具体实战的抓手,而且本课的第一部分展开不太充分,可以再细化一下。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