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登录 OA外网 OA内网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研究>>科研动态>>文章内容
教师成长营活动报告——AI赋能高三写作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栋梁

为破解高三写作教学中“学生思辨难落地、教师评价缺精准”的痛点,一场以 AI 赋能为核心的高三写作教学实践活动925日下午第二课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围绕 “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高考模拟作文题展开,通过搭建 “备课 上课 课下”全流程教学支架,将建构主义、教育测量学理论与 AI 技术深度融合,为高三写作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次分享的教师是高三语文组教师徐贞贞。

精准破题:备课环节锚定教与学的核心痛点

活动伊始,授课教师基于学情与教学双维度分析,精准梳理出当前高三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学生层面,部分学生缺乏思辨意识,多数学生虽有思辨意识却不知如何在写作中落地;教师层面,对学生作文问题的判断多依赖主观感受,难以给出精准修改建议,教与学均缺乏科学支架。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借助 AI 工具生成 “‘知不可为而为之’之我见” 写作评价量表。该量表严格对标高考评分标准,从内容、表达、发展三个维度细化二级指标,明确不同等级评价标准,同时特别强调 “按需调整”原则 —— 既需结合高三学生实际写作水平优化指标表述,又需根据班级学情与教学重点动态调整,避免直接套用,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适配性。

支架导学:上课环节推动学生自主提升

课堂教学中,AI 赋能的学习支架成为学生能力突破的关键。在 “学生自评” 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写作评价量表与 AI 生成的思辨指引,对自身作文进行全面剖析。从学生自评案例可见,部分学生已能初步梳理文章的思辨维度与结构框架,如分析“‘不可为而放’与‘知不为在提升能力过程中而为之’的理性关系”,但也暴露出共性问题:思辨深度不足、议论文格式不规范、素材适配性与多样性欠缺、逻辑衔接薄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结合 AI 提供的教学策略逐一击破:

思辨性培养:通过“概念拆解、关系辩证、前提追问、因果追溯、反例回应、结论修正”六大路径,引导学生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例如在分析 “坚持” 主题时,不直接认同“坚持就能成功”,而是追问“坚持的边界在哪里?方向错误时,‘放弃’是否也是理性选择”,同时结合“直播带货”“内卷”“国潮”等社会热点设计思辨练习,强化辩证思维。

议论文架构优化:明确“引论(破题 亮观点)— 本论(分论点 素材 分析 辩证段)— 结论(总结 升华)” 的高分结构,要求分论点遵循 “精神价值 — 现实意义 — 理性边界”等逻辑递进关系,并用“反观当下”“进一步思考”等衔接词强化过渡,确保文章结构严谨。

素材与语言提升:依托 AI 搭建的多主题素材库,指导学生关注素材的适配性、多样性与层次性;针对语言表达,重点强化 “诚然”“然而”“究其本质”等逻辑衔接词的使用,以及引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提升文章文采。

靶向修改:课下环节实现个性化进阶

课下阶段,学生以课堂自评结果与教师指导为依据,结合 AI 生成的个性化修改建议展开作文优化。AI 根据不同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提供差异化修改方案:针对基础薄弱生,侧重完善文章结构与题意理解;针对中等水平生,强化素材分析与逻辑衔接;针对高分组学生,则引导其深化思辨深度与观点创新性。

以文章修改示例为例,AI 建议采用 “递进式框架” 重塑结构,将分论点设计为 “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对困境的清醒认知(孔子事例)”“是对价值的坚定坚守(张桂梅事例)”“是理性与勇气的共生(钱学森 辩证分析)”,同时补充 “不只古人深谙此道,当代人亦有生动践行” 等段间衔接语,还对细节表述进行优化,如将 “可他的‘为之’” 改为 “然而他的‘为之’”,增强转折语气。教师特别强调,修改需以评价量表为基准,但需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目标,避免盲目追求 “一等作文”,确保修改建议真正贴合学生能力提升需求。

此次 AI 赋能高三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为 “思辨性写作” 教学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路径,更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 “评价模糊、指导泛化” 的瓶颈。通过 AI 技术与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了写作能力与思辨素养,也为教师精准教学提供了科学支撑,为高三写作备考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文:徐贞贞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