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
1. 结合五常大米产业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 通过五常大米产业案例,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地理实践力)
3. 通过五常大米产业案例,了解我国国情,激发学生的勇于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国产农业品牌的民族自豪感。(人地协调观)
【核心概念】农业区位因素
【学习任务】
预习:
1.阅读教材P54-P62。
2.找出农业区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
【课堂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
材料一: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喜高温,生长离不开充足水分,整个生育期都要有稳定水源。水稻作为短日照作物,其营养生长阶段也依赖充足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水稻糖分积累,产出的稻米口感更佳。此外,肥沃且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对水稻高产稳产至关重要。
材料二: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北纬45°,全市平均气温3.6℃,活动积温2700 ℃,全年充足日照时间约2629小时,无霜期约130天,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五常稻作区形似一个开口朝西的巨大的“C”字,三面环山,中部是盆地。东南部的高山遮挡了东南风,而西部松嫩平原的暖流又可直接进入盆地回旋,水稻从灌浆到成熟的8、9两个月,盆地风和日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明显增大。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问题1:依据材料,从气候角度分析五常市种植水稻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材料三:五常地区河网密布,塘坎星罗,水资源丰富。拉林河、牤牛河等河流贯穿全境,水系纵横、水量充盈,灌溉便利。五常地区的黑土厚达1米以上,土中有机物含量高达10%以上,异常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
问题2:试从地形、土壤、水源角度分析有利于五常稻米种植的原因。(6分)
材料四:2023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攀升至713.10亿元,连续8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渤海国时期(7世纪中叶),当时五常境内就有农民种植水稻。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产量不断提高,水稻的栽培技术形成了特有的“五常模式”,并闻名省内外。20世纪90年代起,五常就培育了适合本区域种植的五优稻、松粳等系列的稻种,并采用了具有五常特色的一段超旱育苗及大棚旱育苗栽培技术。
2023年12月五常市召开五常大米产业提升暨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会,促进提升五常大米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问题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有利于五常大米种植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材料:五常,锚定“全国百强县”目标定位,发挥五常大米产业的引领作用,从“品种、品质、品位、品相、品牌”五个方面,对大米产业进行整体谋划布局。五常市建立了1000亩五优稻4号原种繁育基地,一边进行新品种、新材料的培育选育,一边繁育原种。在生产加工方面,特引进多条国际化生产线,准低温仓储等先进设备。五常市还通过组建五常大米集团有限公司,用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以大米产业兴旺带动乡村百业繁荣。打造“农业+旅游”新型农家乐,突出文化价值,发展稻乡旅游,提高五常大米的知名度、影响力。五常市积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广先进的水稻种植模式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农业化肥的使用,绿色生产。
问题4:结合材料,提出近年来五常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课堂小结】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内容,并谈谈你的启示。
![]() | |||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当地农牧民曾引种猕猴桃,2011年开始规模种植(右图)。种植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区河谷台地,土壤肥沃,水质优良,2017年“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可错峰上市。猕猴桃种植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
1.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关键在于( )
A.独特的自然环境 B.传统的生产方式
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丰富的种植经验
2.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有利于( )
A.降低产品运输费用 B.提高市场竞争力
C.降低果园管理成本 D.提高土地利用率
【课堂任务参考答案】
问题1
答案:五常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积温充足,适宜种植水稻(2分);
五常市年平均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满足水稻生长所需(2分);
昼夜温差大,利于水稻糖分积累(2分);
问题2
答案:五常市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种植水稻(2分);
五常市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2分);
五常市黑土广布且深厚,土壤肥沃(2分);
问题3
答案:市场:五常大米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大;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技术:培育良种,技术先进;
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助力五常大米发展;
交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便捷。
问题4
答案:经济可持续: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大米质量;
不断改进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
延长产业链,对大米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发展稻乡旅游,加强宣传,提高五常大米的知名度;
社会、生态可持续: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减少化肥使用,发展生态农业
【课后任务参考答案】
1.A 根据材料,种植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区河谷台地,土壤肥沃,水质优良,且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可错峰上市,所以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关键在于当地自然环境独特,A正确;猕猴桃为当地引种,且2011年开始规模种植,其种植经验不丰富,且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方式不一定是传统的种植方式,BD错;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并不先进,C错。故选A。
2.B 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品质好,并可错峰上市,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B正确;并未降低产品的运费,A错;挂果期长导致果园管理成本升高,土地利用率降低,CD错。故选B。
课堂反思:
本节课选用东北五常大米作为核心情境,教学目标明确,以识别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展开,教学效率较高。然而,存在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1. 教学设计方面:一境到底,并未完全到底。教学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区域案例,例如无锡阳山水蜜桃,金坛雀舌等。从区域对象的一致性来看,可能存在一定的割裂。
2. 课堂活动方面:在设计方面如果可以考虑更为充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会更为充分一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学科知识的关联度会更高,可能教学效果会更令人期待。人文地理的知识,本身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习得。然而,人文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功能,或许是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案例,设置符合学生思维能力的若干学科问题,推动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与强化。
3. 学科知识方面:本节课是讲授农业区位,那么从大概念或者上位概念的角度来看,农业区位的上位概念是区位。在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这本经典著作中,解释了区位的两层含义,即在哪里(空间位置),为什么在这里(影响因素)。我在本节课中,可能就农业区位的空间位置维度进行了上位延伸,这种做法可能值得在进一步商榷,是否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误解。
4. 学科思想方面:本堂课通过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土壤类型等遥感卫星影像,并呈现了中国作物熟制、中国土壤酸碱度等空间分布图,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下一步在教学中,可能会进一步应用袁教授的,地理学的一般方法原则,从而更好地为课堂赋能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