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课时时长:45 分钟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核心素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bilibili 视频《不可能的飞天计划:两个老头驾驶热气球,冲向万米高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依据视频场景与教材内容,准确说出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能结合视频中热气球升空过程,描述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及各层气温、大气运动、天气状况等核心特征;
能利用视频中的高空探索案例,分析不同大气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逐段拆解视频场景、小组讨论分析,提升观察提取信息、合作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借助围绕视频设计的递进式问题链,掌握 “场景分析 — 知识关联 — 实际应用” 的地理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视频中两位主人公对高空探索的执着精神,激发对地理学科及大气科学的学习兴趣;
结合视频中气象数据获取的意义,认识大气圈层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特征;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不同大气分层气温变化的原因;视频场景与大气知识点的精准关联。
四、教学过程(一镜到底)
(一)课程导入:视频开篇,悬念引题(5 分钟)
播放片段:播放 bilibili 视频开头 “两位老人筹备热气球升空,气象学家强调‘要获取高空气象数据’,飞行家提及‘挑战人类最高升空记录’” 的片段(约 1 分 30 秒),保留视频中 “万米高空”“不可捉摸的天气” 等关键台词。
提出问题
问题 1:视频中气象学家要获取高空气象数据,飞行家要挑战万米高空记录,在热气球升空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与大气相关的 “阻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如温度骤变、风力变大、能见度降低等,为后续知识点铺垫)
问题 2:要顺利获取高空气象数据,首先得清楚 “我们研究的大气,到底由什么物质构成?”,这些物质可能会如何影响气象数据的监测结果?(引出本节课第一个核心知识点 —— 大气的组成)
(二)探究一:大气的组成 —— 解读 “高空探测的物质基础”(10 分钟)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 “大气的组成” 部分内容,结合视频中 “气象学家关注大气数据” 的场景,思考大气成分与探测的关联,时间 3 分钟。
问题引导
问题 3:根据教材和视频中 “人类在高空需维持生命活动” 的隐含信息,大气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其中能直接保障两位老人在热气球上呼吸的成分是什么?占比约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氧气能保障呼吸,占干洁空气的 21%)
问题 4:视频中气象学家要获取 “气温、湿度” 等气象数据,干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以及水汽、固体杂质,分别会对这些数据产生什么影响?(结合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影响气温数据;臭氧吸收紫外线,避免高空强辐射干扰仪器;水汽影响湿度数据,固体杂质是水汽凝结的凝结核,会影响云、雾等天气现象的观测)
问题 5:若视频中热气球上升过程中遇到 “云雾遮挡视线” 的情况,结合大气组成知识,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哪些成分密切相关?(学生回答:水汽和固体杂质,二者共同作用形成云雾,解释视频中可能出现的 “观测受阻” 场景)
过渡衔接:我们已经明确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对高空探测的影响,那随着热气球不断升高,不同高度的大气 “脾气” 会不会不一样?比如温度、风力会不会变化?这就需要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探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 解析 “热气球的万米旅程”(20 分钟)
视频观察:播放 bilibili 视频中 “热气球从地面逐渐升空,画面展现高空环境变化(如地面景物变小、天空颜色变化、人物裹紧衣物)” 的片段(约 2 分 30 秒),要求学生记录视频中体现的大气变化细节(如温度、能见度、运动状态)。
问题探究
问题 6:视频中热气球刚升空时,人物能清晰看到地面景物,且可能感受到风吹动热气球晃动,随着高度升高,地面景物逐渐模糊,人物裹紧衣物说 “有点冷”。结合教材,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共分为哪几个层次?(学生回答:依据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和密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教师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问题 7:视频中热气球初始上升阶段(低空),能感受到风的晃动、看到地面景物,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这对应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哪一层?该层气温降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 “风晃动感”?(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对应对流层;气温降低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高度越高,获得的地面热量越少;“风晃动感” 是因为对流层大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气流不稳定)
问题 8:视频中提到两位老人要 “冲向万米高空”,当热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如 8-10 千米)后,人物可能会感觉 “不晃了”,天空颜色变深,温度下降速度变慢甚至停止下降。这对应哪一层大气?该层气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 “不晃了”?(学生回答:对应平流层;气温变化是因为该层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不晃了” 是因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
问题 9:若视频中热气球突破万米高空,继续向更高处上升,画面可能会出现 “天空接近黑色,仪器显示信号偶尔不稳定” 的情况,这属于哪一层大气?该层有什么特殊结构?对视频中 “仪器信号” 有什么影响?(结合教材讲解:对应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若电离层受太阳活动影响,可能导致仪器接收的信号不稳定,解释视频中 “信号偶尔不稳定” 的可能原因)
问题 10:结合视频中热气球的整个升空过程,两位老人要顺利完成 “获取高空气象数据” 和 “挑战万米记录”,需要针对不同大气分层的特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小组讨论 3 分钟后发言,教师总结:对流层需准备防风设备,应对气流晃动;全程需准备保暖衣物,应对对流层降温和平流层低温;高层大气需准备信号增强设备,应对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7 分钟)
知识梳理:教师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对照视频中热气球升空的关键节点(低空、中高空、万米高空),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核心知识点: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特征,强化 “视频场景 — 知识点” 的关联记忆。
拓展问题
问题 11:视频中气象学家通过热气球获取高空气象数据,若未来要获取更高空(如 20 千米以上)的大气数据,结合本节课所学的高层大气特征,探测设备需要具备哪些 “特殊能力”?(引导学生从高层大气 “空气稀薄、强辐射、信号易受干扰” 等特征思考,如设备需耐低温、抗辐射、自带信号增强功能)
问题 12:视频中两位老人明知万米高空有风险,仍坚持探索,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类对大气的探索精神。结合本节课知识,你认为人类对大气的探索还能在哪些方面帮助解决现实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通过探测大气成分变化监测全球变暖、利用平流层稳定气流开展高空科学实验等)
课堂小结:大气圈层是人类探索高空的 “舞台”,其组成成分和垂直分层特征,决定了探索过程中的 “挑战” 与 “机遇”。通过本节课对视频的分析,我们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更要学习两位老人的探索精神,未来用地理知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大气资源。
(五)作业布置(3 分钟)
结合 bilibili 视频中热气球升空的关键场景(低空、中高空、万米高空),绘制 “大气垂直分层与热气球旅程对应图”,标注各层的高度、气温变化、大气运动及视频中的对应场景。
从视频中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 “高空探索场景”(如人物感受寒冷、热气球停止晃动),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用本节课所学的大气知识解释该场景出现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全程围绕 B 站视频展开,通过场景拆解与问题引导,让学生直观感受 “知识源于生活场景”,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但需关注部分学生对 “视频细节提取不全面” 的问题,后续可在播放视频时增加 “重点场景提示”。
视频中 “万米高空具体分层” 的表述较模糊,需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明确 “不同纬度分层高度差异”,避免学生产生认知误区。
可进一步利用视频中的 “弹幕互动”(如观众对 “高空寒冷” 的讨论),将弹幕内容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共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