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刘婷婷《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发布时间:2025-09-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唯梅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②掌握不同区域(如南北方、东西方)城乡景观的差异及文化成因。

2. 能力目标

①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或实地考察,解读城乡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②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保护意识。

②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地域的文化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地域文化如何塑造独特的城乡景观(建筑、服饰、饮食、习俗等)。

②难点:理解文化的“无形性”如何通过“有形的”景观体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

①案例教学法: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②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域的景观差异。

③情境创设法:利用图片、视频、故事营造文化氛围。

④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分享观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对比鲜明的图片:如北京胡同与上海弄堂、徽派建筑与陕北窑洞。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房子长得不一样?除了房子,还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

引出主题:这些差异背后,是地域文化在“悄悄”塑造着我们的城乡景观。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1.什么是地域文化?

定义: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特点:区域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举例:东北的二人转、四川的麻辣饮食、广东的早茶文化。

2.什么是城乡景观?

定义:指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总和。

分类:物质景观(建筑、道路、广场、植被)和非物质景观(民俗、节庆、语言)。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心:地域文化是城乡景观的灵魂,城乡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案例:徽州文化中的“贾而好儒”思想,体现在徽派建筑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和书院、牌坊的建设上。

(三)课堂活动(10分钟)

分组讨论:“我们家乡有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们在城乡景观上有哪些体现?”

每组派代表分享1-2个例子。

提问: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四)案例分析(30分钟)

案例一:中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

展示图片: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 vs 南方天井院、傣族竹楼。

北方:注重保暖、采光,院落开阔(如四合院);利用黄土直立性(窑洞)。

南方:注重通风、防潮,空间紧凑(如天井院);适应湿热气候(竹楼)。

文化成因:气候差异、资源禀赋、生活习惯。

案例二:东西方城市中心景观差异

展示图片:北京天安门广场 vs 巴黎协和广场。

中国:体现皇权至上、对称规整(如中轴线)。

西方:体现宗教权威(教堂)、市民生活(广场)。

文化成因: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价值观念。

案例三: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特色小镇

播放短视频:浙江乌镇、云南丽江古城。

讨论:这些小镇如何通过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打造独特的城乡景观,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5分钟)

总结: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城乡景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升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平衡现代化发展与地域文化保护?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以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做些什么?

(六)作业布置

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地域文化主题(如“家乡的老建筑”“地方特色美食与地理环境”),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小短文(300-500字),分析其与当地城乡景观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次《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深层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分析能力。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来看,有成功之处,也存在一些可改进的地方,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效果良好:通过展示北京胡同与上海弄堂、徽派建筑与陕北窑洞等对比鲜明的图片,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地域差异”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案例选择贴近主题:选取的中国南北方传统民居、东西方城市中心景观以及特色小镇等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案例能够清晰地揭示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塑造作用,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 互动环节调动积极性:课堂讨论“家乡的地域文化与景观体现”以及案例分析中的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课堂的活跃度。

(二)不足之处

1. 理论讲解略显枯燥:在第一课时讲解“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概念时,虽然结合了例子,但仍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抽象,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2. 案例分析深度不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每个案例的分析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对比,如建筑形态、布局差异等。对于文化成因的挖掘不够深入,例如未能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等角度进行更细致的探讨。

3. 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充分:虽然设置了讨论环节,但受限于时间和组织方式,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存在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