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戴丫丫老师在组内开设每周一课,全体高三英语教师出席。本节课精选四篇风格各异、题材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梳理信息,锤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针对A篇(Carlow秋季徒步节指南),戴老师强调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技巧:如何快速定位价格、退款政策、参与条件等关键信息。
课程重点转向B篇(人物传记),戴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文本的深层逻辑与情感线索。 在分析Elena从医的动机时(第4题),学生不仅看到了她对生物学的兴趣,更通过“家庭悲剧”这一关键信息,理解了是“童年经历”塑造了她的决心。
科普文(C篇)挑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推理能力。 这篇关于动物冬眠机制的研究内容新颖,专业词汇较多。教师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如红细胞形态变化)与研究成果的潜在应用(如医学治疗、太空旅行)联系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在解释“metamorphosis”(第9题)时,教师通过上下文线索(细胞变厚、粘性增加)让学生自然推断出此为“转化”之意。通过讨论第8题(研究意义)和第11题(作者态度),学生学会了如何从文中寻找证据支持观点,并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前瞻性与价值。
最后,D篇这篇科研报道揭示了非吸烟环境中仍存在烟草残留物迁移的风险。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设计(第14题)和令人惊讶的发现(第13题),并共同探讨了研究结论(第12题)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最后一段DeCarlo的言外之意时(第15题),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科学发现往往挑战公众的常规认知,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意识。
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比拼,更是思维品质的较量。 本次公开课通过四篇不同题材的文章,系统训练了学生定位细节、概括主旨、推理判断、理解词义等核心能力,并巧妙融入了跨学科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