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周练习试卷讲评
张坤玲
2025年6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解释,掌握史料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二、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
1.《礼记▪王制》记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君。”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邢侯簋用“朕臣天子,用典王令”的铭文来表达诸侯与天子的臣属关系。上述材料可说明 ( )
A.集权体制的萌发 B.先秦实物史料丰富多样
C.世卿世禄制建立 D.历史研究必须多重印证
[答案] A [详解]《礼记▪王制》中提到的大国、次国和小国的三卿或二卿的任命方式,表明了天子对诸侯国高级官员的任命权,这体现了中央对地方- - -定程度的控制。而邢侯簋的铭文“朕臣天子,用典王令”则表达了诸侯对天子的臣属关系,进一步说明了中央集权体制的萌发,故选A项;题干中只提到了先秦时期的实物史料--邢侯簋 ,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证明“丰富多样”这一点,排除B项;题干只讲到了诸侯国官员的任命方式,这与世卿世禄制(即贵族世袭官职和禄田的制度)并不直接相关,且世卿世禄制在西周之前已经建立,排除C项;题干中的两段材料,一是文献记载,二是实物史料,两者相互印证,说明了诸侯与天子的关系。这确实体现了历史研究中多重印证的重要性,但“必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北宋时期,虽有不准辽朝商人私下赴宋经商的禁令,但实际情况是“北界甚有人户衷私兴贩”。河北边郡的宋朝商人、百姓同样潜入辽境“私相贸鬻”,用粮食、布帛等换取皮裘之类畜产品。这表明北宋时期( )
A.边境互市贸易活跃 B.榷场贸易适应双方边民需要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民族政权之间经济联系紧密
[答案] D [详解]据题干可知,虽然宋朝政府禁止辽朝商人私下赴宋经商,但其实际情况是辽宋边境的走私贸易现象非常普遍,这表明辽宋对峙时期,其边境经济联系比较紧密,故选D项;题干述及的现象是辽宋边境走私贸易,而不是正常的互市贸易,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现象是辽宋边境走私贸易,也不是正常的榷场贸易,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现象是辽宋边境走私贸易,而不是宋朝政府的“抑商”政策,并且在题干中也没有述及政府对边境走私贸易的态度,排除C项。
6.清朝前中期,在边疆民族地区制定-系列民族法规,包括《蒙古例>蕃例X回疆则例>苗例》以及管理蒙、回、藏等地区民族事务的通例——《理藩院则例》等包含了刑事法律在内的综合性法规。这说明清朝( )
A.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B.政府主权意识强烈
C.边疆治理灵活务实 D.民族交融深入发展
[答案] C [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针对不同的边疆民族,制定针对性的民族法规,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地理、民族、文化等差异,体现其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表明其边疆政策的灵活性与务实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制定相关法规管理边疆民族,边疆危机强调外来侵略者对我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行为,两者主旨不符,排除A项;主权意识强调政府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性,维护国家的政治独立,反对外国干涉内政,材料强调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两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民族交融强调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1953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判断主要基于( )
A.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斗争 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现实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需要
[答案] B [详解]建国初经济落后,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比大、效率低,引导其向现代化、集体化发展可改变落后面貌,故选B项;抗美援朝主要涉及物资供应等后勤保障,是国家调配工业力量和组织群众简单加工来满足需求,和手工业、个体农业经济的现代化、集体化改造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C项时空不符,排除C项; 1953年主要任务是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调整国民经济比例是后来为解决“大跃进”后的失调问题,D项时空不符,排除D项。
12.帝国发源于尼日尔河上游的酋长国, 13世纪在摧毁古加纳后已初具规模,此后其控制了廷巴图克等发达商业中心。帝国崇尚伊斯兰教,至14世纪盛极- -时, 当时国王被称为全非“金矿之王”,材料中的“帝国”应为( )
A.阿克苏姆王国 B. 津巴布韦 C.马里帝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 C [详解]马里帝国位于西非尼日尔河上游,13 世纪兴起并逐渐强大,控制了廷巴克图等重要商业中心,信奉伊斯兰教,且以黄金贸易闻名,与材料描述相符,故选C项;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材料描述的国家发源于尼日尔河上游,即西非地区,排除A项;津巴布韦主要位于非洲东南部,材料描述的国家发源于尼日尔河上游,即西非地区,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与材料描述的地区不符,排除D项。
13.下图是安特卫普画派著名画家昆滕▪马赛斯于1514年创作的名画《银行家和他的妻子》画面描绘了一位钱铺掌柜称量桌面上钱币重量,妻子手持《圣经》注视着他。画中桌面有个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看到窗外的建筑——教堂,以及坐在桌子前面的借钱人。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西欧( )
A.新航路开辟导致价格革命 B.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风貌
C.天主教会控制社会经济财富 D.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B [详解]由安特卫普画派著名画家昆滕.马赛斯于1514年创作的名画《银行家和他的妻子》可以看出,西欧地区民众-方面仍然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一方面产生对财富的追求观念,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冲击下的新旧并存的社会风貌,故选B项;画面信息显示人们追求社会财富,但不足以反映出西欧国家出现价格革命,排除A项;题干画面中掌握财富的是钱铺掌柜,而不是天主教会,排除C项;新教在1517年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以后,时间上要晚于该画作,排除D项。
(二)材料题
17.(1)
材料一
游徼掌巡察缉捕之事。《汉书》称其“乡有”,《续汉书》称其“乡置”,以往研究者据此认为其每乡皆置。出土汉简史料《东海郡吏员簿》的记载显示,其各县游徼数目与县下所辖乡数,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注:汉代东海郡位于今山东省与江苏省交界地带)
——摘编自严耕望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等
(1)有学者据材料一中的汉简史料,推翻了材料一中的“以往研究者”的结论。请指出该学者史料运用的局限,并综合材料一的信息,对汉代游徼的设置情况给出合理的推论。(4分)
(1)局限: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只能反映局部情况。(或:仅凭单一史料就全盘否定了已有研究结论;违背了“孤证不立”的原则;过分夸大了实物史料的价值) (2分)
推论:汉代(可能)并非所有的乡都设置了游徼。(或:汉代游徼的设置情况比较复杂;汉代游徼的设置可能存在地域差别) (2分)
[详解] (1)第一小问局限,据材料一“出土汉简史料《东海郡吏员簿》可知该汉简只能反映东海郡游徼设立情况,由此可知汉简《东海郡吏员簿》只能反映局部情况。(或:仅凭单一史料就全盘否定了已有研究结论;违背了“孤证不立”的原则;过分夸大了实物史料的价值)。第二小问推论,因为该汉简只能反映东海郡游徼设立情况,由此可得汉代(可能)并非所有的乡都设置了游徼。(或:汉代游徼的设置情况比较复杂;汉代游徼的设置可能存在地域差别)。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 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 |
1952年 | 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 |
1956年 | 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 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 英语和其他语言占2/3 |
60年代 | 颁布《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增加了一些亚、非欧国家的语言 |
1979年 | 教育部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 |
90年代 | 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由90年代初的300多所增加到1998年的790所 |
2016年 | 全国共开设66种非通用语专业,专业点391个,分布在167所高校 |
2018年 | 北京外国语大学已基本开齐175个与我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专业。截至2019年,北外获批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达到101种 |
——根据孙国宽《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等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以“外语教育语种演变与外交变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示例:
外语教育语种演变与外交变化
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俄语教育。(3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与以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高潮;中国与法国建交,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实现了突破。在此背景下,英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它国家语种也有所发展。(3分) 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先后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发展。(3分)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此背景下,非通用语专业得到发展。(3分)
总之,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是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方针政策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外交形势的变化。(1分)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经历了由以俄语为主到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再到非通用语专业得到发展的演变历程,这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相匹配的。因此,在以“外语教育语种演变与外交变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时,我们要结合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来进行说明,主要为四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期,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俄语教育;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现与以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高潮,中国与法国建交,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实现了突破,在此背景下,英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其它国家语种也有所发展; 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先后与美、日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此背景下,非通用语专业得到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外语教育语种的变化,是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方针政策的结果,反映了我国外交形势的变化。
三、学生存在问题及复习建议
(一)存在问题:
第一,审题不清,条理性差。
第二,知识记忆混乱,基础知识表述错误。
第三,开放性试题表述大而空,缺少具体史实或者只是抄材料,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发现在部分学生在试卷上做各种记号标示。有划波浪线的,有加方框的,还有标示箭头的。
(二)复习建议:
1.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加强背书和默写训练。
2.加强审题指导,有针对性答题。
3.加强答题规范性,标序号增加条理性。
高二历史试卷讲评课复盘
昨天,高二(15)班完成了一份完整的历史试卷的练习,我在完成阅卷、分数统计、试卷分析等基础性工作的基础上,今天上午第一节如期开设试卷讲评课。
教学目标:能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解释,掌握史料运用的原则和方法;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系列史事做出解释。选择题中,学生可以运用基本史实排除四个选项中的至少两个。但是,部分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反而排除了正确选项。材料题第20题,作答反映出学生的差异较大。
总结一下,阅卷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审题不清,条理性差。第二,知识记忆混乱,基础知识表述错误。第三,开放性试题表述大而空,缺少具体史实或者只是抄材料,无法进行深入分析。第四,发现在部分学生在试卷上做记号标示,有划线的,有用修正带的。
后期的复习建议: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加强背书和默写训练;加强审题指导,有针对性答题;加强答题规范性,标序号增加条理性。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分层训练的方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跟上平均水平,不放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