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政治组 胡心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认识的含义及其两个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2)掌握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其三种基本形式。
(3)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理论素养。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在实际中深化和发展认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认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议题式教学:通过三个议题“苍穹之诗,探索认识的奥秘”、“神州大地,展现实践风华”、“航天飞跃,寻觅知行之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如航天工程、西红柿食用之谜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理论。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哲学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航天工程中的探索与发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 新知讲授:
议题一:苍穹之诗,探索认识的奥秘:介绍认识的含义及其两个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通过具体例子(如观察核桃的外形与了解其营养价值)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议题二:神州大地,展现实践风华:详细讲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其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结合航天工程案例,分析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议题三:航天飞跃,寻觅知行之理:探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航天工程中如何体现这些原理。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分析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策略和内容安排。
这节课采用议题式教学,分别利用三个议题:苍穹之诗,探索认识的奥秘;“神州大地”,展现实践风华;航天飞跃,寻觅知行之理,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选取了大量与航天相关的案例,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航天员的训练与生活等。这些案例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说服力。在“神州大地,展现实践风华”议题中,通过介绍中国航天人在实践中攻克重重难关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学生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了抽象的哲学原理,提高了运用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我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每个议题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航天飞跃,寻觅知行之理”议题中,学生们围绕“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发展”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