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政治>>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每周一课(王思)2025.2.28组内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5-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卢艳伟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专题:评析类主观题

政治组  王思


1740709162677.jpg


教学目标

通过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的学科任务,让学生掌握评析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能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培育科学精神素养

【课前练习】

综合卷(三)第18(1)题:

养殖户王某承包的鱼塘经常出现死鱼现象,王某查询原因,最后发现距离自己鱼塘两公里处有一个化工厂,化工厂的排污口正处在自己鱼塘的上游,下雨涨水时,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会顺流而下污染鱼塘。王某找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理论,要求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强制措施,解决企业污染问题。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做了详细记录,但企业排污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王某鱼塘死鱼现象仍在持续发生。王某找化工厂交涉无果后,一纸诉状将该化工厂告上法庭,并要求该化工厂赔偿自己的损失5万元。

有人认为,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王某要想胜诉,就要对化工厂排污与自己受损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评析该观点。(6分)

解题过程:

失分原因:

 

综合卷(四)第21题

这几年,从“贸易战”到“去风险”,美国变着法搞“脱钩断链”。但回头去看,美国“脱了个寂寞”。

材料一: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来势汹汹,但几年下来,中美贸易额比“战前”不降反增。拜登推动“友岸外包”降低对华依赖,但打脸来得挺快,伴随第三地对美出口增加的是中国“半成品”出口激增。

材料二:美国政客将“脱钩断链”奉为减少逆差、产业回流、增加就业的灵丹妙药。但数据童叟无欺,“贸易战”已导致美国约30万个就业岗位流失,90%关税由美消费者“买单”,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制造业GDP占比持续低位下滑。

材料三:美将尖端科技、高端制造视为禁脔,对华筑起“小院高墙”。但限制打压从来就阻挡不了中国发展,近年来多项“卡脖子”技术被中国攻克并实现产业化,“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加速发展。美对华科技打压最终只会让美企丢掉市场、自断财路。

对此有人认为:“脱钩断链”斩不断中美经贸联系、治不了美国的沉疴痼疾、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相关知识,写一篇短文对这一观点加以评述。12分

解题过程:

失分原因:

【课堂探究】

错题回顾

1. 有人认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才是传承红色基因、体悟革命精神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使命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2. 有人认为,网络影视评论对文化创作产生了冲击,应该对其加以限制。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3. 赵某不满,上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某电子商务平台赔偿损失50元。最终,法院判决某电子商务平台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支付原告价保差价49元,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论证法院判决的合理性

4. 有人认为,只要前瞻性布局各类未来产业,就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真题速览

1. 2024·山东)有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应采用国际标准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 2024·全国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运用,将彻底改变和颠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结合材料一,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3. 2024·新课标卷)请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对乙的请求和甲的辩称加以评析

4. 2024·吉林)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判断甲的诉讼请求是否会获得人民法院的支持,并说明理由。

5. 2024·江苏南京·三模)有人担忧: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会拖累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请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回应此人的担忧

6. 2023·山东)有观点认为,国家应超前开展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7. 202全国有人说,广泛使用服务机器人,会引发失业潮,不利于就业稳定。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8. 2023·广东)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9. 2023·天津)依据材料,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说明中国主张的合理性

10. 2022·山东)有观点认为,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应扩大粗钢产量并增加出口。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1. 2022·海南)有人认为,未来人类会生活在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中,成为现实与数字的两栖物种。结合材料,运用哲学唯物论的知识对以上观点加以辨析

12. 2022·江苏)有人觉得中国式英雄形象不够高大,认为我们的电影也应该塑造超人式英雄。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写一篇短文对此观点进行反驳

题型总结:

 

【课后巩固】

1.2023·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2.png

材料一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提出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等。

材料二  提前布局、超前部署基础性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会为更多的创新和应用场景留足孵化期。作为中央前瞻谋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斗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出发。一步步孵化出智能穿戴式设备、高精度时空服务等“北斗+”“+北斗”新业态(如下图)。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约4700亿元,凸显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创新“溢出”和“杠杆”效应。但是,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周期比较长,初期往往存在应用场景不丰富、市场规模小等困难。

有观点认为,国家应超前开展各类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2.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话+创作”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全面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可以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代码、论文和视频脚本等任务。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加速迭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教师可全方位打造交互式、沉浸式智能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多元的学习体验。人工智能助教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推动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灵感,提升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正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师一机一生”三元教学新形态。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广泛运用,将彻底改变和颠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结合材料一,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3.2022·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四名共产党特工受命执行秘密任务,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那一刻起,就置身于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电影《悬崖之上》的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的主角不是一位战无不胜的超级英雄,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平凡”的地下工作者,是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然而,正是这些无名英雄演绎了最伟大、最动人的故事,他们明知自己必然会牺牲,甚至在历史上连名字都不可能留下,却依然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正如《悬崖之上》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台词:“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对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几乎流淌在每一个民族的血液里,但每个民族的英雄却各不相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其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大多是“超人”“007”那样敢于冒险、单打独斗式的角色。而我国电影中的英雄凸显的是民族精神和人民至上,中国式英雄是爱国主义、集体情怀、民族气节的集中表达,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有人觉得中国式英雄形象不够高大,认为我们的电影也应该塑造超人式英雄。结合材料,写一篇短文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要求:①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②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结构合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250字左右。

 

 

 

 

 

 

 

 

 

 

 

 

 

4.(2024·吉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商场举办“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期间,在一楼大厅悬挂“置换商品一旦售出,概不退换”的横幅。甲在该商场置换了一台节能电冰箱。经专业机构检测,该冰箱耗电量与产品说明书不符,甲要求商场换货。在与该商场工作人员乙协商过程中,甲由于情绪激动,出现心脏骤停现象。乙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对甲实施心肺复苏。甲恢复意识后,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诊断书载明:有心脏病既往史,双侧多发肋骨骨折。甲住院8天,共花费治疗费、护理费等五千元。甲认为乙救助过程中造成其人身损害,遂将商场与乙诉至人民法院。诉讼请求为:(1)商场更换电冰箱;(2)乙赔偿相关费用五千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判断甲的诉讼请求是否会获得人民法院的支持,并说明理由。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