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18 日上午,历史组于教师阅览室开展 “基于问题解决的阶段教学探讨” 主题论坛,聚焦《赋税制度与国家治理》展开深度教研。活动以课标解读为起点,构建三阶段课程模型,并围绕教学实践与评价创新展开研讨,历史组全体教师参与其中。
在课标解读环节,钱老师首先明确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目标分层: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的关联;选修课程则侧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近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演变,把握国家治理的经济逻辑。同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赋税制度演变融入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分析框架,通过时空梳理、史料实证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思路构建中,三阶段课程模型颇具特色。钱老师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设置对比选官制度、分析官制演变、探究赋税改革等任务,引导学生从史料对比中认识制度创新的必然性;《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以任务链形式梳理从秦汉到清朝的赋税演变历程,分析近代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结合课标构建知识网络;《中国古代社会的基层治理》则以户籍制度为基石,探讨赋税制度与基层治理、国家财政的关联,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实证能力。
研讨过程中,钱老师就年段教学侧重点形成差异化策略:高一聚焦基础概念,高二构建专题脉络,高三结合高考评价体系培养综合能力。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融合课堂与实践、形成性与终结性、量化与质性评价,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等工具,从学习准备、互动参与等维度量化评估学生对赋税制度的观点提炼与史料解读能力。
活动尾声,教师们达成共识:赋税制度教学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 “情境线 - 任务线 - 素养线” 融合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未来将深化 “通史+专题” 复习模式,结合高考真题完善阶段化评价体系,推动历史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让赋税制度这一国家治理的经济密码在课堂中焕发活力。(图文,文字: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