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杨然《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发布时间:2025-05-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转移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解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规律

2.理解并阐述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3.能够结合实际说明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各气压带、风带的成因

形状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温故知新】

1.热力环流

1)气压排序           (①到⑤),AB气压排序         ,气温排序         

2)在图中标出气流运动方向近地表等压面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2.

1形成过程

           空气上升和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由        流向        )

a                   b                  

c                   d                  

(2)在高空的风受                         的影响。

(3)根据图示,在图右侧画出南半球高空的风向及受力分析。

2.热力环流的应用

在图中标注风运动的方向:

 

思考: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影响范围是大还小?

 

 

【新课讲授】

 

【探究一】局地风和背景风

1局地风:是指小尺度区域(小空间)的风,例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绿洲风、冰川风、湖陆风、焚风等,它们会影响局部区域的小气候。

2背景风:是指大尺度区域(大空间)下的风,例如全球性的风带、季风等,影响范围广。

【探究二】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        的大气运动叫作大气环流。

(2)意义:大气环流能够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____________,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思考:大气环流是大尺度的热力环流,影响因素有哪些?

 

 

【探究三】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83025aafa40f4bfbbb1706fe064f78f0f6361850

 

 

 

 

【探究四】三圈环流(北半球)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结论: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

文本框: 气压带名称+形成因素:            带(    因素)            带(    因素)            带(    因素)            带(    因素)            带(    因素)            带(    因素)            带(    因素) 绘制总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探究五】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即自转也公转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动原因: 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图片1A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B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C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                  

就南半球而言:                   10940101094010

 

 

 

 

 

【课堂练习】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是__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_环流的组成部分。

3C所处的风带,吹________风,气流来自____________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A处是___________气压带,它是_________因素形成的。

5)由图可看出,有一个气压带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移动,它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2.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            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5.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   

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移动》课后反思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是高中地理课程中大气环流部分的核心内容,其教学涉及抽象的空间概念与动态变化过程。通过本次新授课实践,结合学生课堂反馈与教学观察,现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以期优化后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与改进方向

本节课以“三圈环流理论”为框架,围绕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季节移动展开教学。从课堂提问与课后作业反馈来看,约70%的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等关键气压带的成因,但对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动力抬升机制理解仍存在模糊。例如,在解释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时,部分学生混淆了“气流辐合上升”与“热力抬升”的差异。

改进方向:

增加动态演示环节,利用三维软件模拟高空与近地面气流运动轨迹,强化动力抬升的直观认知;

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区分热力成因(如赤道低压带)与动力成因(如副热带高压带)的气压带特征;

结合生活实例,如“马纬度”现象(南北纬30°附近无风带),深化副热带高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突破策略的反思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尽管通过“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偏移—气候类型变化”的逻辑链进行讲解,但仍有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移动规律与具体区域气候关联。例如,在分析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特征时,部分学生仅机械记忆“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而未能结合气压带移动的动态过程。

改进策略: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地中海地区为典型案例,绘制气压带移动与气候特征对应的时间轴,强化时空联系;

设计对比实验:使用地球仪与可移动气压带模型,模拟1月与7月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差异,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与季风风向的关联;

引入高考真题(如2020年贵阳检测题),通过变式图训练学生从局部气压分布反推全球气压带位置的能力。

三、学生认知障碍的归因与干预

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气压带分布记忆中存在以下误区:

纬度定位偏差:将副热带高气压带误记为“南北纬25°”,而非教材明确的“30°附近”;

风带方向混淆: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将西风带误判为东南风(未考虑地转偏向力左偏效应);

海陆分布影响忽视:部分学生认为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均呈带状分布,未意识到北半球因海陆相间导致气压中心断裂。

归因分析:

抽象概念缺乏具象化载体,学生难以在脑海中构建三维空间模型;

动态变化过程(如气压带移动)需结合数学思维(如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与气压带偏移的对应关系),而学生几何分析能力较弱;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需结合区域地理知识,而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尚未成熟。

干预措施:

编制“气压带风带记忆口诀”,如“赤道低压热膨胀,三十高压下沉强;六十低压冷暖汇,极地高压冷收缩”,强化关键纬度记忆;

开发互动式课件,允许学生拖动太阳直射点模型,实时观察气压带与风带的偏移轨迹,并标注典型气候区响应;

设计分层任务单:基础层(气压带分布填空)、提高层(气压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拓展层(结合区域图解释季风成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优化建议

本次授课使用了PPT动画与静态示意图,但动态过程的呈现仍显不足。例如,在解释三圈环流时,学生难以从二维平面图中理解气流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耦合关系。

优化建议:

引入AR技术,通过手机端APP扫描教材插图,生成三维立体环流模型,支持手势操作查看不同高度气流运动;

开发微课视频,以“气流的一生”为叙事主线,讲述赤道上升气流如何经高空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影响,最终在副极地地区下沉的全过程;

整合气象数据平台,实时调取全球气压场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理论模型与实际观测的差异。

五、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探索

当前评价方式以纸笔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分析“澳大利亚北部1月风向”时,学生虽能写出“西北季风”,但无法结合气压带移动与海陆热力差异解释成因。

改进方案:

增设表现性评价任务,如“绘制亚洲季风环流示意图并标注气压中心名称”“撰写小论文探讨气压带移动对撒哈拉沙漠范围的影响”;

开展同伴互评活动,学生分组分析彼此作业中的逻辑漏洞,教师提供评价量表(如“是否准确标注气压带名称”“是否结合移动规律解释气候特征”);

建立过程性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课后探究中的表现,作为期末综合评价的参考。

结语

气压带与风带的教学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通过本次反思,未来教学将更加注重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动态过程的可视化模拟以及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同时,需加强地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利用AR、大数据等工具,帮助学生构建“天地人”协同的地理认知体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