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节选)
课时目标:
1. 理解“冤”的文化内涵与窦娥悲剧的深层原因。
2. 探究窦娥之死的多重凶手及社会批判意义。
3. 感受悲剧美学力量,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
导入:以日常蒙冤之口头禅引出窦娥冤
第一部分:解释“冤”字内涵
活动设计:
字形溯源:
展示“冤”的小篆字形(冖+兔),引导学生联想“被覆盖的兔子”,象征无辜者受压迫的意象。引用《说文解字》:“冤,屈也”,对比窦娥“善者受难”的荒诞现实,揭示“冤”是对正义失序的控诉。
第二部分:分析窦娥的冤情 (如果同学们是主审官)
核心问题:窦娥的“冤”体现在哪些层面?
文本细读:
1. 命运之冤:
高利贷之祸:7岁被父抵债为童养媳,丈夫早亡,封建制度下女性依附命运的必然性。
张驴儿诬陷:毒杀未遂反诬窦娥,恶人逻辑:“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桃杌台词)
2. 司法之冤:
官府腐败:桃杌“但来告状的就是衣食父母”,屈打成招暴露元代司法黑暗。
窦娥为救蔡婆认罪:“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
第三部分:被告窦娥对判决有何反应?
许下三桩誓愿,为何许下誓愿?
亢旱三年不残忍吗?
这样的反抗成功了吗?
第四部分:谁杀死了窦娥?(如果同学们是法官)
1. 直接凶手:张驴儿(投毒诬告)、桃杌(滥用酷刑)。
2. 制度凶手:
高利贷制度:窦天章卖女还债,蔡婆放贷引发张驴儿介入。
性别压迫:窦娥“守节尽孝”的伦理枷锁,反抗性侵却被污名化。
3. 文化凶手:
“三纲五常”对女性的规训,窦娥的贞烈反成悲剧推手。
第五部分:窦娥冤的悲剧性
鲁迅的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窦娥的善良、贞孝、反抗精神被毁灭,凸显社会黑暗的吞噬性。窦娥的控诉超越个人冤屈,指向对封建制度、司法腐败、性别压迫的全面批判。
作业:以“如果窦娥活在今天”为题,撰写一篇短评。
反思
本次《窦娥冤》教学设计以“冤”为核心展开四维解读,通过文化溯源、文本细读与悲剧美学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回顾教学实践,既有收获,也存在改进空间。整体目标已基本完成,通过谁杀死了窦娥之讨论,实现了文学审美到现实关怀的迁移。学生也能具体把握悲剧的成因,理解元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赏析了窦娥的人物形象,领略了她的反抗精神。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不足。首先是背景知识铺垫不足,部分学生对元代高利贷制度、司法腐败缺乏认知,导致对“制度凶手”的分析流于表面。这点可在课前补充社会背景资料。其次,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被动沉默。 最后悲剧美学部分没来得及深入。以上都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