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问题驱动教学破解离子键学习难题
发布时间:2025-02-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金智

    近日,常州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王寅的一堂化学课引发关注。教师以"离子键的形成与性质"为主题,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打破传统理论灌输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展现了该校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创新实践。

    以问题为锚点:重构学习逻辑
    课堂伊始,教师并未直接讲解教材定义,而是抛出连环问题:"为什么钠在氯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钠晶体中是否存在独立的Na⁺和Cl⁻?""离子键的强度如何影响物质性质?"这些问题串联起离子键的核心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反推微观本质。"过去觉得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吸引,但老师的问题让我意识到电子转移、静电作用、晶体结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学生A在课后说道。

    实验与讨论:构建科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王老师设计了分组实验环节:学生通过导电性测试探究熔融氯化钠与固体氯化钠的差异,结合晶体结构模型拼装活动,自主归纳离子键的特性。在"如何解释离子化合物脆性"的辩论环节,各小组用橡皮泥模拟晶格结构,直观展示离子键的延展性限制。"当学生自己动手拆解模型时,他们真正理解了离子键的强度与脆性间的矛盾关系。"化学教研组长陈老师表示,这种体验式学习比单纯记忆更有效。

    多维延伸:连接真实情境
    课后作业突破常规习题形式,要求学生调查工业电解氯化钠制金属钠的原理,并分析离子键强度对生产能耗的影响。"这让我们看到课本知识在真实世界的应用场景。"学生陈在实践报告中提到。教师还引入"离子液体在新能源电池中的应用"拓展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中的化学原理。

    问题驱动教学已在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推广,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搭建探究阶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这种"以问促学"的课堂变革,正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