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张燕楠《等高线地形图》
发布时间:2025-01-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初高衔接】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等高线地形图》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                1 课时

【课程标准】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貌景观的差异;

2.以堆积地貌为例,分析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比较不同区域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教学难点

1.局部闭合等高线判读;

2.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展示地球仪模型:

“老师的手里是一个地球仪,光滑平整的正球体。但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并不是平整的,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有高耸入云的高原,有错落有致的丘陵,有崎岖不平的山地,群山怀抱中静静躺着的是盆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去表示三维立体呢?”

“对,就是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都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本节课,我们注重讲解等高线地形图。大家要掌握的内容有,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实践应用。”

对比地球仪和地貌景观图,了解地球表面真实形态,初步认识地形图。

 

 

 

 

 

 

 

 

 

 

复习讲授

 

 

 

 

 

 

 

 

 

 

 

 

 

 

 

 

 

 

 

 

 

 

 

 

 

【活动探究一】等高线地形图特征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基本概念。把复习资料翻到第5页第7个知识点。海拔可以为负数吗?我国吐鲁番盆地最低点海拔-154.43米。”

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以及它的特点。”

【教师总结】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闭合曲线、重叠为崖、线密坡陡线疏坡缓、凸高则低、凸低则高

【活动探究二】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那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读图提取地理信息了。

还记得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地形景观图片吗?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辨认区分呢?

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等会儿找同学来总结概况。

p27-4

 

 

 

 

 

地形特征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多以区域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特征的描述,以及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我们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第一,地形的类型及分布;第二。地势高低;第三,地势起伏大小;第四,特殊地貌(沿海地区海岸线)。

那我们来练一练,作业131题第1问。

【过渡】

除了大尺度的陆地地形,我们还有尺度小一些的山体部位,山顶(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

河流流向的判断,我们来看一下作业1914题。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些特殊地貌呈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形态。梯田、冲积扇、新月形沙丘、风蚀蘑菇、火山锥。

梯田

 

 

 

 

 

 

 

 

 

 

 

 

 

【过渡】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还可以判断坡度大小和通视情况。

同一幅等高线图,等高线越密,则地形坡度越大。

能“通视”的两点之间是不能有障碍的,因为两地之间可能有山脊存在,一般情况下,凸坡不能通视。

自主学习,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定义。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上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小组讨论: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学生展示: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平直。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

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盆地:倒置地形,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完成练习题。

 

 

山峰: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往里面增大;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比较平缓的低地;

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

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

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

完成练习题。

 

 

 

识记特殊地貌。

 

 

 

 

 

完成练习题。

课堂

小结

等高线地形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从图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区域。今天我们重点讲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和地形地貌的判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学习有关等高线的计算。

作业

完成作业1剩余题目。

【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在初中地理教材就已经出现,学生初步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是,到了高二,时间久远,大多数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初高衔接,复习这部分内容。虽然高考不直接考察等高线相关题目,但是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等高线地形图更是最基础的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关于本堂课的几点反思:

优点:

1.创设了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体验

本节课所有呈现给学生的等高线地形图皆有实景图做对照,保证了教学的真实性,加强了学生对各类堆积地貌的了解认知。

2.合理设计了探究活动,师生互动和谐高效

本堂课的学生活动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注重问题的递进与引导。本堂课设计了四个主要探究活动,学生均认真参加讨论,课堂活跃度较高。

3.精准把控了课堂时间,内容充实,节奏欢快

在正式开课前,我进行了无生试讲,模拟课堂环节。正式上课当天,我一边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一边悄悄关注时间,做到松紧结合,本堂课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所有授课内容。

问题:

1. 过渡环节不自然

准备得不充分,很多细节内容都没有关注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有些生硬,应该再多推敲,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2.推陈出新教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是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第四次任教高二,有些教条主义,对知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做到深入浅出高屋建瓴,接下来还需不断努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