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和日本(第2课时) | 教学课时数 | 3课时 | |
教学目标 | 1. 东亚的地理环境特征。 2. 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3. 日本地形、地质和气候特征。 4. 日本的经济特点和工业分布特征及原因。 | |||
教学重点 | 1. 东亚的地理环境特征; 2. 日本的地形、地质和气候特征; 3. 日本经济特点和工业分布特征及原因。 | |||
教学难点 | 日本的经济特点和工业分布特征及原因。 | |||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 | |||
教具及课件 |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 |||
教学过程 | 教学札记 | |||
课前回顾东亚——日本基本概况
1.位置与范围: 大部分位于25°N-45°N,125°E-150°E之间;东临A 、西临B ,隔G 海峡与韩国相望。领土由C北海道、D 、E四国、F九州岛及其附近的小岛组成。 2.自然地理特征: (1)海陆轮廓: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 ,利于渔业、造船业和海洋交通业的发展。 (2)地形:以 和丘陵为主,沿海平原面积狭小。 (3)气候:海洋性强,北部为 气候,南部为 气候。 (4)资源: 资源贫乏,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 (5)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河流特征:河流较 ,流域面积小;流速快, 资源丰富;水量较 ,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易造成洪涝灾害;含沙量 ;不利于航运。
传统化的季风水田农业 材料一:图1为日本地形图,图2为关西地区地形图 材料二: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自琵琶湖流出的河流依上下游的不同次序称为濑田川、宇治川、淀川,最后流入大阪湾。
材料四:总面积为3.13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8.3%。人口约2300万,占全日本的17.1%,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2.3倍。 材料五:关东平原的年降水量约为1200mm,河网密布,利根川是日本国内流量最大的河流,多湿地、沼泽与荒滩。图3为关东地区水系图。 (1)试分析关西地区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与关西相比,关东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科技化的季风水田农业 材料一:北海道位于日本北部,是日本的第二大岛。人口较南方地区更为稀疏,第一产业比较重,水稻等粮食产量位于日本前列,素有日本“食材库”之称。
(1)试分析北海道发展水稻种植的区位条件。
(2)试提出使北海道成为“食材库”的农业技术(机械、生物、工程)。
规模化的渔业
材料二:右图为日本渔港分布图。 材料三:江户时代(1603-1867年),渔民以渔网捕鱼和垂钓渔业为生。1908年日本第一艘钢制拖网渔船下海。21世纪以来日本批量生产电动绞网渔船,渔获一度超过秘鲁。 材料四:《远洋渔业奖励法》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了远洋渔业生产。 材料五:寿司是日本的传统美食,古代渔民为了保存鱼而将米饭放入鱼肚内,经过发酵产生酸味鲜味,深受民众喜爱。 (1)试分析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
拓展:
(1)说出尼勒克县进一步提升三文鱼市场竞争力可采取的措施。
(2)有人建议不断扩大新疆“海鲜陆养”的规模,对此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理由至少写出两点)
【能力迁移】
(1)试分析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
(2)试分析日本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
(3)试提出缓解“产业空心化”的措施。
推测与千叶县相比,神奈川县发展动漫产业的有利条件。
|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虽然在内容覆盖和活动组织上展现了多样性,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教学设计略显泛泛而庞杂,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清晰主线。教学目标的设定虽然全面,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缺少明确的主线引领,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时可能出现了一定的困惑。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向优质课程靠拢,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首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并据此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条清晰的教学主线,确保所有教学活动、讨论和练习都能紧密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形成连贯且有序的教学脉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理解深度。
在讲述和讲解过程中,我意识到部分内容的表述不够精练,缺乏深思熟虑。这不仅影响了课堂的节奏,也可能使学生在接收信息时产生混淆。备课虽已投入大量时间,但在内容的梳理与提炼上显然还有提升空间。为了提高讲解的准确性和精练性,我计划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和提炼。这包括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不断练习和反思,力求做到讲解内容准确、简洁、明了,使学生能够迅速抓住要点,避免不必要的困惑和误解。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设计和教师讲解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明确了未来的改进方向。我将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同时加强备课中的内容梳理与提炼,确保讲解内容准确、简洁、明了。相信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我们的教学质量定能得到显著提升,向优质课程的标准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