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教研活动>>文章内容
12月教研组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5-01-1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地理教研组十二月份研修活动简报

一、研修主题:初高中教学衔接

二、新桥跨学科融合教研活动

2024年12月13日,基于初高中教学融合研究的任务,工作室成员全体前往新桥高中参与参与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研修活动。

首先,地理组孙建荣老师开展了一堂跨学科主题学习——《喀斯特地区高质量发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利用VR眼镜带领学生探究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类型,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并链接高考,讲练结合。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学习,踊跃参与。

随后,政治组高绿岸老师就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提出了如何实现贵州省毕节市化屋村的高质量发展。高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从科技兴农、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课后,孙建荣老师首先做了《教育元宇宙背景下日常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专题讲座,分享了很多教师必备的信息技术路径,如作业批改,资料收集,微课制作,论文写作等,老师们都受益匪浅。同时,他还分享了开课设想,认为学生用VR眼镜去看喀斯特地貌是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多位听课教师依次对这节课做了点评,课堂的一大亮点在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学科融合。三中地理老师认为这堂课学生的体验性强,地理思政融合度好,贴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新北区地理教研员认为孙老师选材得当,落到生活实处,跨学科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五中的教师认为孙老师通过三次VR场景设置,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喀斯特地貌,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来自飞龙中学的老师认为实现喀斯特地区高质量发展这部分内容很好地培养了人地协调观和爱国情怀,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并建议未来教师应与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更匹配的课程资源。常州市初中地理教研员朱志刚老师提出元宇宙和跨学科教学可向下兼容。

本次教研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融通,促进区域教研可持续发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契机,有助于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每周一课活动

1225日,杨然老师在高一开设每周一课《气象灾害》。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在课程的开篇,我首先明确了气象灾害的定义,强调其是由大气圈异常变化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自然现象。这一界定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气象灾害的基本认知框架。且能够成因与分布的深度剖析:针对每种气象灾害,我详细讲解了其成因,如洪涝多因强降水超过地表排水能力,干旱则与长期降水不足、蒸发量大有关;台风的形成与热带海洋表面的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而寒潮则是高纬度冷空气大规模南下所致。同时,结合地图和统计数据,展示了这些灾害在全球及我国的分布情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灾害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危害与案例的生动展示中,是通过多媒体手段,我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案例,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2024年台风“贝碧嘉”登陆中国东南沿海的破坏力等,用真实的画面和数据阐述了气象灾害对生命安全、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巨大危害。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紧迫感。

接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其中对互动讨论激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你所在地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如何预防?”、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气象预警员,你会如何发布预警信息?”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且实践操作提升技能,考虑到气象灾害防治的实践性,我组织了一次模拟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包括制作简易避难所、学习使用气象预警APP、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最后是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思:通过课后测试和问卷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四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并能列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表明教学内容得到了有效传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扎实。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气象数据时,分析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另外,由于时间限制,对于某些深层次的气象科学原理未能充分展开讲解,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未来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更多数据分析工具和气象模型模拟软件,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对气象灾害科学原理的理解。

气象灾害的教学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更要激发他们保护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公民。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高效、生动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1月份工作提醒

1.继续开展每周一课活动,要求教学设计新颖,和大单元、版本融合、情境教学相关。

2.高一、高二、高三期末考试复习,高二合格考复习。

3.做好学期总结工作。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