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4-2025第一学期每周一课(常毅)
发布时间:2025-01-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辛亥革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与局限

2. 通过教师讲授及小组讨论,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意义。

3. 通过阅读史料,理解民国初创、清帝逊位、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原因。

二、 重难点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2. 中华民国建立后的政治博弈、辛亥革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三、 教学过程

师:清王朝的垮台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在中国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辛亥年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节课我们一起以身入局,感受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困局之博弈

师:在深入这场大变局之前,我们先将目光聚焦到辛亥革命前十年的中国。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困局”,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为何此时是一个“困局”呢?

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立宪和朝廷成为了试图改变中国命运的三股力量。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因此在改良和革命两个救国方案中不断博弈。

师:清政府断然不会革自己的命,于是选择了以改良为手段的“自救”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清政府的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请同学们根据教材110页内容分析,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材料1中哪些新政的因素最终站在了新政的对立方?

师: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所以其根本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一中人民、学生和新军站在了新政的对立面。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清政府的改良道路不大行得通,只有革命,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条道路因何而兴起呢?

师:陈天华在《警世钟》中说到:“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这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于是,邹容高声呐喊:“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由此可见,20世纪初,一批能人志士已通过文字将革命思想传播,为孙中山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请同学们预习教材第111页,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组织基础,完成知识卡片。同盟会的16字纲领,透漏出革命党人的什么诉求呢?其实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已将16字纲领概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请同学们根据材料概括“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师:①民族主义即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解决材料里的“异种”和“外邦”问题: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②民权主义即建立民主政治,解决材料里的“专制之毒”,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核定地价,涨价归公,以此来防范欧美工业革命后已经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三民主义体现了国人反对民族压迫,要求民主的愿望,最终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拉开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师:同盟会建立后,革命党人发起了数次起义,尽管革命党人一次次失败,但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大义实在令人敬仰。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更是引起国人震动。在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情形下,全国“民变”数量总体也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从起义图和民变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革命起义的声响在1907-1908年时开始消减,这是为什么呢? 这跟清政府在1906年筹备的预备立宪相关,人们当时充满对预备立宪的期待。

师:但是,从《钦定宪法大纲》到“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值得人们期待吗?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分析清末预备立宪的本质是什么? 

生:预备立宪是一场“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的骗局。《钦定宪法大纲》仍充斥着“皇权至上”的观念。直到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彻底撕开了自己伪装的面具,立宪派也明白专制腐朽政府无法进行改良的事实,转而开始支持革命。

师: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困局”之中,革命与改良相互博弈,但并非水火不容,改良最终助推了革命的发展。孙中山也感慨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此时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为什么呢?

师:从政治背景来看,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失败、立宪破产宣告了改良道路失败;从经济基础来看,此时民主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从思想基础来看,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三民主义形成;从组织基础和革命实践来看,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师:革命前夜的中国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困局”即将迎刃而解,武昌的一声枪响,点燃焦灼的氛围,将革命推向了新的局势,在“新局”之下,革命党人会做何选择呢?

(二)新局之选择

师:为何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打响了这一枪?这其实跟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出卖筑路权的罪恶行径相关……当时在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此时,清政府从湖北调兵去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造成武昌空虚的局面,为武昌起义提供了革命契机。

师:武昌起义在此契机下顺利发生,并且仅用了8小时便占领湖广总督府、41天全国十余个省区独立、80天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23天清帝退位。由此可见,革命进程非常迅猛,仅仅41天,革命军便占领了半壁江山,这也侧面反映出清政府不得民心,统治根基早已不稳。

师:但革命党人并没有牢牢把握革命成果,革命成果最终落入袁世凯之手。这是为何呢?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当时袁世凯手中有哪些砝码?

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是多方势力博弈下的结果。

过渡:在民国建立,成果旁落的过程中,为限制袁世凯专权,革命党人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约法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丰碑,结合教材,分析《临时约法》体现了那些进步原则?

生: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规定成为否定皇权至上、等级特权的法律依据;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则否定了君主专制,而且第四条最能体现限制袁世凯专权的目的,通过设置国务员来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防止大总统专制独裁。

师:对比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所体现的“绝对君权、等级观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以及责任内阁的原则,体现出了鲜明的西方启蒙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时局之思考

过渡:从“困局”的博弈到“新局”的选择,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的第一场历史巨变,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审视这场变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第三子目讨论这一问题。

师:从政治制度上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师:作为政权的标志,旗帜也发生了变化,从清政府的“黄龙旗”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这体现了辛亥革命什么方面的意义?

生:黄龙旗旗面为黄色,绣有飞龙图案。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皇权,而龙则是皇帝的象征。因此,黄龙旗的设计寓意着“朕即国家”,即皇帝即国家,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五色旗的寓意主要指五族共和和民族团结,这意味着辛亥革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否定,这不仅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并且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从“剃发留辫”到“剪辫运动”,从“三寸金莲”到“禁止缠足”,从“长袍马褂”到“中山装”,从“妻妾成群”到“一夫一妻”,从“三叩九拜”到“握手礼”,这都表明辛亥革命革除了传统恶俗,促进了社会风俗习尚的近代化。

:与此同时,辛亥革命也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极大影响,该表格说明了民国初年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迎来了民国初年实业的热潮。

师:辛亥革命有如此功绩,但仍有人评价辛亥革命“只开花不结果”,孙中山直到去世那一刻,依然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的感慨,由此可见辛亥革命仍留有遗憾,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有何局限? 

生: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革命组织不严密,没有发动广大群众。

师:回望辛亥革命,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审视这场大变局。首先从空间刻度上来看,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界文明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并且激励了其他地区殖民地反侵略的斗争;从时间刻度来看,辛亥革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段,在中国近代的探索斗争都宣告失败的情况下,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为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师:辛亥革命甚至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指导意义,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到,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四、 教学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聚焦,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从通过问题链建构,对辛亥革命的发展始末过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民国建立及革命成果的旁落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进行串联讲授,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将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学之中。以多个核心问题为主干,层层深入,紧密关联。本课以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链建构为基础,共设置七个问题,层次分明,有所关联,依据背景、过程、结果的逻辑顺序串联,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完成每一子目的教学目标。但在问题设置、逻辑关联上仍有上升空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