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卷(九)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且要求的)。
1. 《孟子》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孟子意在强调井田制( )
A. 有助于施行“仁政” B. 因统治腐败遭到破坏
C. 已不合时宜应废除 D. 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度
2. 《史记》:“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李悝),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故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由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 国家经济强盛决定政权存续 B. 争霸战争改变社会文化风尚
C. 经济发展是推动统一的重要力量 D. 变法改革势必导致国家政治变局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作者重在说明( )
A. 南朝文化不及北朝文化先进 B. 北朝对后世的历史影响更大
C. 南北朝分裂动荡的社会病态 D. 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4. 下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据此可知( )
A. 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 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 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 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5. 明代徽商郑璬行商于扬州,“见运河为官民要道,遇粮运辄阻商行,璬捐金别浚一河,使官运无碍,商不留难,至今赖之”。据此可知( )
A. 扬州城市发展依赖徽商 B. 明代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 运河漕运备受政府重视 D. 商人群体参与社会治理
6. 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与友人讨论“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说“合肥伯相(李鸿章) 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未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也; 纵令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这一思想( )
A. 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夷夏观 B. 肯定西洋文明程度高于中国
C. 超越了洋务派的本末体用观 D. 意识到西学难以“体用兼备”
7.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家奋发努力,改善企业管理,刻苦钻研本行技术业务,在全国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推动下,提出“国人愈爱国,国货愈宜精良”“出品精美,创造名牌”,打开产品销售市场。这表明( )
A. 爱国情怀助推民族工业发展 B. 民族企业资本实力不断壮大
C. 民族工业摆脱技术落后局面 D.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8. 抗战时期,从事“有意义之史学”的著述者有相当一批人。史学界在这期间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差不多都集中在宋金、宋元之际及明清之交等异族入侵的特殊时期。该现象( )
A. 体现历史学者的宏阔视野 B. 反映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C. 揭示抗战精神的历史渊源 D. 彰扬民族精神的现实需要
9. 右图为创作于20世纪 70年代的宣传画《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该作品反映了 ( )
A. 城乡卫生条件的根本改善
B. 社会成员健康意识的提高
C. 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得以缓解
D.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
10. 1978—1988年,国家招工的农民为 1 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 000 多万人。1990年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趋势。据此可知( )
A. 农村劳动力满足了市场需求 B. 改革开放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C. 移民方向主要由边缘到中心 D. 小城镇成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11. 下表是古代世界文明区骑兵使用情况。这表明( )
波斯 | 骑兵往往是先锋 |
马其顿 | 重骑兵是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打击力量 |
罗马 | 广泛利用骑兵 |
A. 骑兵成为各地区的普遍兵种 B. 战术进步有助于古代帝国形成
C. 马是战争中必用的武器装备 D. 交通改善推动文明扩展与交流
12. 阿拉伯帝国的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又特别重视设立市场。另外,政府修建许多重要商道,鼓励自由贸易,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货币流通体制。这些举措( )
A. 便利了商业活动开展 B. 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 完善了商业经营方式 D. 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13. 有学者根据报刊收入的主要来源,将报刊分为广告主导型(广告收入超过刊物总收入的50%)和发行主导型(报刊销售收入超过刊物总收入的 50%)两大类。下表为1879—1929年间美国广告收入占报刊总收入的演变情况。这反映了美国当时( )
年份 | 美国的报纸与期刊广告收入占报刊总收入之比(%) |
1879 | 44 |
1889 | 49.6 |
1899 | 54.5 |
1909 | 60 |
1919 | 65.5 |
1929 | 70.9 |
A. 报刊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版面 B. 广告主导型报刊兴起引领传媒潮流
C. 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报刊转型 D. 发行主导型报刊逐渐萎缩退出市场
14. 生活在拉美的欧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不仅形成了外在物质生活的共同基础,而且心理上也相互认同,思想感情上趋于融合。血缘融合与文化认同是拉美独立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美洲主义”的重要根源。材料表明“美洲主义”( )
A. 增强了对宗主国的离心力 B. 导致拉美殖民体系的崩溃
C. 消除拉美地区的种族矛盾 D. 推动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
15. 1790年初的巴黎街头,很多时髦女性用红蓝白三色作为衣饰的主色调。下图为大革命时期的女性俱乐部成员共读《导报》,画中人物的服饰上有红蓝白的元素。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 )
A. 服饰变化引领政治革命的潮流 B. 妇女摆脱传统社会的精神束缚
C. 社会变革提升女性的政治地位 D. 服饰成为妇女社会角色的载体
16. 1929—1940年间,苏联工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8%,而同样的过程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花费了一至两百年的时间,这种优势给西方领导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苏联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B.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得以延续
C. 制度保障助推苏联快速崛起 D. 苏联经济优势引发美苏争霸
二、 非选择题:共52分。
17. (12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在州县城乡设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门牌一张,揭于每户门上。 下图为民间保存下来的清光绪年间一家普通人户的门牌实物图。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8.(14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格平等思想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身份等级制度的废除逐渐形成的。中国更多地重视以国家和集体为中心的群体人格平等。西方则是由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的市民阶层,要求把平等、 自由等作为人的基本要求提出。然后,在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中,借用自然本性的力量将人格宣布为人权; 后来通过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法律的形式将人权原则确认下来。 中国艰难的时局让人格平等最终形成了重视群体、国家的平等权利观。首先, 由市场经济所培育的要求人格平等的新兴阶级力量无法通过自主行为将经济要求上升为法律的诉求; 其次,传统的等级文化仍然有很强的社会基础,近代个人人格平等思想文化基础无从生发。另外, 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了以国家和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关系架构方式, 历史文化的惯性对近代中国仍有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柴荣《近代中西人格平等思想之比较》
(1) 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人格平等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人格平等思想与中国的不同并说明其原因。(7分)
【教学反思】
一、学生反映出的问题
1、基础知识的迅速遗忘。尽管默写了纲要上下,但有的知识点仍是盲区,并存在背过但不会运用的问题。
2、历史写作的技巧未完全掌握。审题后无法联系所学迅速找到主题;确定主题后论证时,选取所学知识的错误;背景、措施、影响脱离,或某一部分缺失。
3、材料解析题:提炼信息不完整。
二、下一步的措施
1、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2、对历史写作进行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