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洪涝与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运用资料,说明台风与寒潮的成因和危害。
【教学重难点】
说明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6年夏天,湖北遭受特大暴雨洪涝侵袭。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累计降水量超过580毫米,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周降水量最高值。大水围城,多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站点无法通行,部分地区供电、通讯中断。截至7月11日,武汉市有100多万人受灾,12万公顷农作物受损,8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仅40亿元。
思考:
1.武汉这次洪涝灾害为什么这么严重?
2.除了洪涝灾害外,还有哪些气象与水文灾害?它们又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新课讲授】
【板书】一、洪涝灾害
1.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思考】学生读图,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描述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
【板书】2.分布
洪涝灾害的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从气候上看,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上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板书】3.危害
【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涝灾害的危害。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板书】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板书】2.分布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板书】3.危害
【活动】给出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描述干旱的危害
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活动】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板书】三、台风灾害
1.概念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板书】2.结构
【活动】读图,说出台风的主要结构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外围大风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旋涡风雨区;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板书】3.分布地区
【思考】读图,指出台风的源地以及移动路径。
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灾害分布:东南沿海地区。多发时间:夏秋季节。
4.危害
【活动】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台风的危害
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板书】四、寒潮灾害
1.概念
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
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
寒潮多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地区。
【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描述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3.危害
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板书】4.对我国的影响
【思考】读图,指出影响我国的寒潮的发源地
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气象灾害》教后反思
在完成了《气象灾害》这一章节的教学任务后,我深感责任重大且收获颇丰。气象灾害,作为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教学围绕洪涝、干旱、台风、寒潮这四大主要气象灾害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灾害的概念、成因、分布规律、危害程度以及防治措施,培养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深入反思。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在课程的开篇,我首先明确了气象灾害的定义,强调其是由大气圈异常变化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自然现象。这一界定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气象灾害的基本认知框架。且能够成因与分布的深度剖析:针对每种气象灾害,我详细讲解了其成因,如洪涝多因强降水超过地表排水能力,干旱则与长期降水不足、蒸发量大有关;台风的形成与热带海洋表面的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而寒潮则是高纬度冷空气大规模南下所致。同时,结合地图和统计数据,展示了这些灾害在全球及我国的分布情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灾害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危害与案例的生动展示中,是通过多媒体手段,我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案例,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特大冰雪灾害、2024年台风“贝碧嘉”登陆中国东南沿海的破坏力等,用真实的画面和数据阐述了气象灾害对生命安全、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巨大危害。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紧迫感。
接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其中对互动讨论激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个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你所在地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如何预防?”、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气象预警员,你会如何发布预警信息?”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且实践操作提升技能,考虑到气象灾害防治的实践性,我组织了一次模拟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包括制作简易避难所、学习使用气象预警APP、进行心肺复苏急救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
最后是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思:通过课后测试和问卷调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四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并能列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表明教学内容得到了有效传达,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较为扎实。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气象数据时,分析解读能力有待提高;另外,由于时间限制,对于某些深层次的气象科学原理未能充分展开讲解,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未来教学中,我将尝试引入更多数据分析工具和气象模型模拟软件,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对气象灾害科学原理的理解。
气象灾害的教学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更要激发他们保护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防灾减灾意识的公民。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高效、生动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