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武晨旭《人口》
发布时间:2024-12-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A0FE4568F8EB9F92EC7E060FCE2B90AB.png

《合格考复习——人口》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分布、迁移、容量的相关知识点。

2.结合题目,深度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等较难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①从纬度看,集中于中低纬度

②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近海地带

③从地形上看,集中于平原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世界约8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温带地区。)

(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区;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3)水源:

①河流、湖泊沿岸人口较为密集。原因:供水方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的优势,利于生产和生活,人口较为密集。

②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水源,有交通线经过,交通便利。

(4)土壤: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

(5)矿产资源:特定时期,矿产资源开发会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

人文因素:

(1)生产力水平:

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人口稠密(美国、欧洲…)。

(3)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中国、印度…)。

(4)政治、军事、宗教、习俗、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3. 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稠密区:东亚地区、南亚地区(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古老文明中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济发达);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早,经济发达,贸易繁荣)

稀疏区:高纬度地区(严寒);高山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热带雨林地区(湿热);干旱地区

4.我国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2)规律:

    ①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二、人口迁移

1.定义及判定:①居住地变更;②空间移动(跨越行政边界);③时间上长久或永久;

2.人口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人口机械增长:某一区域由于人口迁移导致的人口数量变化

(2)人口自然增长: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

3.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某些不利的方面,应对其进行辨证分析。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口外流、劳动力减少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三、人口容量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1)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3)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4)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5)人口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6)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负相关)

3.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结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人口相关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反思与改进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反馈,收集课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