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 戚墅堰实验中学 | 教师: 滕枭 | 年级: 八年级 | |
学科: 道德与法治 | 课题:公平正义的守护 | ||
教学目标
| 政治认同:价值取向——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 道德修养:社会公德——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树立法治意识,理解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健全人格:理性平和——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和社会的关系。积极向上——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的意志品质。 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 ||
教学重点
| 如何坚守公平正义。 | ||
教学难点 | 坚守公平正义的意义。 | ||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教案,多媒体 | ||
教 学 过 程 | |||
导入新课:展示电影海报《第二十条》。 询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影《第二十条》,然后说出他们看完之后的感想。 引出本课课题关于公平正义的讨论。 总议题:由《第二十条》探讨——公平正义的守护 议题一:见义勇为还是故意伤害?——公平何以维护 探究材料一:视频《第二十条》截取片段——张贵生案 《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案件材料:电影《第二十条》里,韩明在向公交司机张贵生解释他为什么明明是见义勇为结果却被判刑时就采用了“分段说”。 张贵生因公交车女乘客被两名男性乘客骚扰并殴打选择出手相助,这一段属于见义勇为。 两名男性乘客和张贵生扭打在一起,张贵生还手了,这一段属于互殴。 张贵生拿公交车上的灭火器砸伤了其中一名男性乘客,这一段属于故意伤害,最后导致张贵生被判刑。 探究活动一:法庭辩论 正方观点:张贵生属于正当防卫不该判刑。 反方观点:张贵生防卫过当造成他人受伤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请学生分组讨论,选择支持其中一个观点,并说明原因。 学生回答: 正方:这是见义勇为的行为,而且张贵生是在正当防卫过程中伤害到了别人,不属于是故意伤人,因而不应当判刑。 反方:虽然这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但是在过程中,明显已经有一段停止打架的时间,他不应该再拿灭火器砸人,这一段就属于是泄愤,故意伤害别人了,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教师总结: 这个案子的关键是采取代入到防卫人立场的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标准,还是高高在上的沉着冷静的理性人标准。如果按照理性人的标准,那就完全忽视了人类在特殊情境下的身不由己。 为什么要坚守公平: 1.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2.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探究材料二: 张贵生案后续:张贵生出狱后,与妻子双双在上诉途中去世。女儿声嘶力竭地质问韩明:“如果你在车上,你会怎么做?你会像他一样挺身而出吗?你摸着良心说,我爸有罪吗?对他的判决公平吗?”“如果是你在那辆公交车上,你会怎么做?”张贵生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向韩明提出这一直击心灵的问题。 探究问题一:如果你身在那辆车上,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该如何维护公平呢? 学生回答:我们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不能缩在后面冷眼旁观。遇到这种不公平的行为,我们就要去追求公平,敢于跟不公平的事情作斗争。 教师总结: 个人维护公平: 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探究材料三:9月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新闻发布会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意见》专门对正当防卫制度适用的总体要求作出规定,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条件 《意见》明确,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关于时间条件的判断标准,《意见》指出,对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应当立足防卫人在防卫时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不能苛求防卫人。 “要把防卫人当普通人,不能强人所难。”姜启波表示,正当防卫的具体适用,蕴含着价值判断和事实认定问题,必须结合具体案件情况作出准确认定,坚持一般人的立场作事中判断。不能对防卫人过于严苛,更不能做“事后诸葛亮”。 探究问题二:除了个人之外,结合材料谈谈还应当有谁来发力? 学生回答:国家发力,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和司法的时候,要维护公平。 教师总结: 制度保障公平: ①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立法) ②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司法) 议题二:冷漠旁观还是敢于斗争——正义何以伸张 探究材料四:展示视频《第二十条》截取韩明法官的发言 其实法律是什么? 在老百姓那儿很简单,就是公不公平。都知道打官司贵、打官司难,那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打? 不就是要个公平正义吗? 我知道,改变一些事情很困难,追求公平正义要付出代价。那这个代价谁来承担? 老百姓吗? 难道让他们用自己的命运、用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这个公平正义的代价吗? 什么是法律? 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我希望大家都摸着自己的心坎说话,做出无愧于良心的决定,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去回应他们的情感,去回应他们最朴素的期待,让天底下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件事,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探究问题三:请同学们结合韩明的发言,谈一谈为什么社会需要坚守正义? 学生回答: 因为老百姓需要正义,每个人心里也有正义感。 教师总结: 为什么要坚守正义: 1. 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行。 2. 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3.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探究材料五: 张贵生后被追授为“见义勇为市民”称号 张贵生的死给韩明带来了深刻的触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最终决定站出来为张贵生讨回公道。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韩明个人的成长和觉醒,也象征着社会中正义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在张贵生的追悼会上,他被追授为“见义勇为市民”,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正义和良知的肯定。通过张贵生的案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的不公和冷漠,也可以看到正义与良知的力量。 探究问题四: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类似事件,我们该怎样坚守正义? (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思考。) 学生回答:我们要敢于见义勇为,与不法分子斗争,国家也要保护这类见义勇为的人,制定法律要保护这类行为。 教师总结: 1.个人守护正义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 ①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②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课堂总结: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好,只是有许多勇敢的人在用内心对正义的信仰主动改变世界。人生没有对错,但我们应当守住正义的底线。 这就是,正义的价值! | |||
板书设计 |
公平正义的守护 坚守正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