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校际)项目研究课:归纳推理及其方法(横山桥 张舟)
发布时间:2024-12-1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春玉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教学设计



课题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1.教材分析

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包括两目。第一目“归纳推理的含义”,主要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阐明了归纳推理的两种类型,揭示了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特征和局限性,阐释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与意义。第二目“归纳推理的方法”,主要阐述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阐明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阐释了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这两目内容以“归纳推理”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分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性的要求,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联系,寻找事物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2.学情分析

从思维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课堂上,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能够积极回应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愿意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认知发展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必修教材《哲学与文化》, 初步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逻辑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对归纳推理的概念有所了解,   能利用归纳推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本课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从逻辑学的视角更系统地掌握正确进行归纳推理的方法, 对归纳推理说明道理、论证思想、说服他人、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教学目标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内容要求2.3编写。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及分析如下。

内容要求:“2.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故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和分类。

掌握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特征和局限性。

掌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和意义,避免犯“轻率概括”的错误。

把握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正确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了解因果联系的含义、性质和探求因果联系常用的方法。

掌握求同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

掌握求异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

掌握共变法的含义、方法和特征。

了解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的含义。

理解归纳推理的意义,学会运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核心素养

u    科学精神:

运用实际事例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归纳推理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实际运用因果联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u    公共参与:

正确运用归纳推理,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科学探求事物因果联 系。

5.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归纳推理的含义,对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作出全面比较。

难点:掌握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尤其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具体方法。

6.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议题教学法

学法:活动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高中生正在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同学们时长会感到焦虑与困惑。繁重的学科任务、同学之间激烈的经济、高考升学的压力、老师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等,都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今天就让以“关注心理压力,善用归纳推理”为总议题,了解高中生心理压力现状,提高抗压能力,共同学习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学生活动

做好课前准备,预习课本,熟悉基础知识。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交代背景,直击议题。通过近年来高中压力越来越大这一话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自身是否存在压力、压力如何缓解入手进行分析,学习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环节二:

教师活动

提出子议题1

压力是否存在?

展开活动,设计议学任务1

课堂小调查:小组自行展开压力调查,组长上报调查结果。

调查问题:

你有心理压力吗?

你的心里压力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你对未来会感到紧张吗?

学生回答后提出问题:

“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引出归纳推理,并提出追问:什么是归纳推理?

精讲点拨:

1.归纳推理的含义

2.归纳推理的分类:

1)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及保真的条件

2)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特点、逻辑错误、两种方式以及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可靠程度的方法。

学生活动

展开学生活动,小组进行调查分析并上报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

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这一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运用到了哪种推理方法?并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思考归纳推理的含义、分类。

逐层深入,分析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的不同点。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调研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压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在得出上述结论的过程中感受到归纳推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准确把握归纳推理的含义及分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运用推理的热情,增强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师活动

承接上一议题,讲授“因果联系”,过渡至子议题2:压力如何缓解?

设置活动,设计议学任务2

《一张纸的力量》

纸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轻轻的、薄薄的,一搓即皱,一点即破。然而,就是这样一张不起眼的纸,也有属于它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个实验看看纸的力量有多大吧!

设置问题:

小组动手操作并结合各组实验进行分析,如何增加纸张的承重能力?

学生实验后进行总结归纳并回答:

反复折叠可以增加纸张的承重能力

重物压住两端可以增加纸张承重能力

改变纸张厚度可以增加纸张承重能力

教师提出追问:

结合教材分析我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精讲点拨:

(1)求同法

2)求异法

3)共变法

4)求同求异并用法

5)剩余法

总结学生实验“增加纸张承重能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缓解自身压力,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展开活动,尝试增加纸张的承重能力,并结合各组实验结果展开总结讨论得出结论。 

并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结合活动结果分析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内容相对复杂,由学生先自行预习,在学生了解相应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探究、小组讨论,逐一突破难点。

设置学生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运用归纳推理的过程,使其感受归纳推理的作用,并讨论后产生思辨过程,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

环节三

教师活动

议题总结:

高中生处于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有心理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人生正是一个背着压力前行的过程。不管压力有多重,希望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压力,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凭借自己的执著和自强,立足当下,不惧未来

学生活动

把握本课脉络,掌握知识结构。

完成课堂达标检测。

设计意图:

以总议题和子议题为结构骨干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脉络,同时对子议题内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最后,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努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120

 



6.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u  作业内容:

①基础过关:课时训练

②能力提升:  

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关注心理健康,缓解学习压力”为主题向学校提交一份倡议书。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u  预计完成时间:

基础过关15分钟,倡议书约20分钟。

7.板书设计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三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