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高三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常州市第三中学 王思
教学目标 | 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 ||
教学重点 | 1.知识框架自主构建互评互改。2.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 | ||
教学方法 | 辨析式教学、综合性教学 | ||
课时 | 1课时 | ||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课 | 课前视频:《习近平的拉美时刻》 | 观看视频,了解情境背景。 |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外交。 |
一、课标要求 考情分析 关注课标要求和考查方向,梳理近三年江苏高考以及其他省市的试题,发现主要以漫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热点等为情境,考查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等必备知识,考查辨识与选择、综合与运用的关键能力。 二、知识建构 思维导向 参考评价量表,为知识框架打分,并提出可改善之处。结合评分和讲解对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完善。 三、必备知识 考点突破 1.课堂完成3道高考真题,指出考查的知识点及注意点,并进行应用情境举例。 2.结合北郊校训和北郊五十周年校庆活动,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时政链接 感悟矛盾 【时政素材】习主席致电特朗普。 【角色模拟】请你选用一个最恰当的矛盾观点,对习主席的致电内容进行说明。变式:请你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习主席的致电内容进行说明。 五、典型突破 提升能力 辨析近几年矛盾观主观题真题和模拟题的设问:(2023·福建)矛盾基本属性;(2023·北京)哲学角度;(2024·安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22·辽宁)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2024·北京)综合运用所学;(2021·福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2024·四川模拟)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2022·江苏)矛盾的观点;(2021·广东)矛盾的相关知识;(2024·湖南模拟)、“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024·陕西一模)对立统一的观点;(2024·云南模拟)选用一个最恰当的矛盾观点。 | ——
学生互评
学生自主思考,讲解举例。
小组讨论
自主思考
| 了解课标要求和考查方向,感悟考什么、怎么考。
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开展学生互评互改。
学会举一反三,恰当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结合知识框架,审清知识范围,恰当运用矛盾的观点精准分析材料。
帮助学生结合知识框架,审清知识范围。
| |
课后 | 完成主观题:有人认为,不是因为人工智能发展让一部分人失业,而是人工智能发展还未来得及创造出更多的岗位。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 ||
板书 | 略 | ||
教学总结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如何理解矛盾观和矛盾分析法,是在构建知识框架中需要厘清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关注了以下三点:一是设计知识框架评价量表,组织学生开展互评互改;二是挖掘北郊校训的丰富内涵,深度剖析矛盾问题的精髓;三是链接中美关系的时政素材,通过设问的变式引导学生恰当运用知识框架。在情境的选择和应用上还需要进行优化,增强复习课的整体性。 | ||
评课反馈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复习课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知识较多且抽象,要把必备知识讲透彻,二是课标要求“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复习课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高考真题为抓手,以高效备考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关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