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
政治组 刘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
教学 课题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
教 材 分 析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中政治必修1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框的内容。必修1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思想”这一逻辑思路展开。本节课既是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拓展与延伸,又为4.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在第四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
学 情 分 析 | 学生在初中道法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对中国梦的本质、“两步走”战略目标、中共党的初心使命等内容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其内涵有感性的了解,但本框内容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本课内容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这一阶段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乐于实践探究,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复杂议题进行综合分析。但同时,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看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简单化。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已具雏形,但是感性较多,理性不足,尚不能准确理解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一致性,也不能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效地结合起来。 | ||
教 学 目 标 | 政治认同: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认同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必然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科学精神: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理解青年学生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以奋斗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去,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中。 | ||
教学 重点 | |||
教学 难点 | |||
教学 方法 | 议题式 | ||
教学流程 | |||
教学 环节 | 创设情境(教师)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1.视频播放群星演唱歌曲: 《中国梦我的梦》 2.提问:中国梦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 1.看视频听歌曲 2.集体回答: | 从高中生喜爱的明星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新课创造良好的氛围。 |
授
新
授
新 | 第一篇章:识梦:所追何梦? | ||
活动一:多媒体呈现三组共计12张图片: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梦的本质”
| 同桌交流 个别回答 | 以图片为依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得出中国梦的本质。 | |
活动二:辨析:部分西方国家将“中国梦”歪曲为“霸权梦”、“扩张梦”,对此你将如何辩驳? | 小组合作 学生代表言 | 通过便辨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既得出结论,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 |
活动三:观看“中非论坛”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答: 中国的发展为非洲和世界带来哪些福音?
| 观看视频,同伴合作,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补充 | 视频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 | |
第二篇章:逐梦:何以圆梦? | |||
活动一:探究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学生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 | 激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
活动二:聊一聊: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有哪些? | 学生个别回答 | 借助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突破知识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四个伟大”教学做铺垫。 | |
活动三:引入“常州抗击台风事例”布置学生思考:归纳促进常州迅速恢复如“常”的因素有哪些。
| 阅读材料 小组合作归纳原因个别回答 | 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最新时事为载体,在可观、可感中调动学生课堂投入激情。 | |
活动四:布置学生完成时间轴填写:
| 学生填写 同伴补充 | 借助学生已有历史知识,突破政治知识点学习,培养学生学科融合能力。 | |
活动五: 步骤一:辩论未来是否可以被掌控? 正方:未来可以被掌控 反方:未来不能被掌控 步骤二:播放视频:对“未来是否可以掌控”做出分享和回答。
步骤三:归纳视频核心观点。 | 分组展开辩论
|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形式探究学习,形式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 |
板书设计 | 略 | ||
教后反思 | 本节课内容较多,有些知识点(如:“四个伟大”是什么以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较抽象,在处理的时候,教者选取学生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台风“贝碧嘉”事例予以攻克,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在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时候,以思辨性较强的话题为依托,学生参与度高,教学实效性强。 为了突出重点,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对于中国梦的内涵解读不够深入,同时对于学情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尤其是在多年未接触高一学生的情况下,尤其要做好课前对学生整体情况的把握。 |
评课:
刘校长:中国梦内涵的处理不到位,直接导致后面:哪些因素促进常州迅速恢复入常?问题学生忽略对“人”的归纳总结,要对教材重难点予以取舍和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形成有效互恰。
李主席:在教材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取舍,课标是指向标,要认真研读课标,同时要关注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温主任:必修1 的理论性强,对于知识的内化要依赖于大量的学生可观可感的事例为抓书,引导学生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效果会更好,本节课事例选择贴近学生,但在处理常州与国家的“小与大”的关系环节仍需要打磨。
杨老师:整节课环节设置比较流畅,最后具有思辨性的论题比较有震撼力,该环节设置为课堂辩论,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授课班级的班级文化与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和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