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事迹及桐城派的考据创作特点。
2.感受姚鼐在攀登泰山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领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人生感悟,激发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课文,让学生逐渐熟悉文本,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一系列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醉翁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的这段文字,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很多同学都觉得,同样是游记,读来没有让我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感觉干巴巴的,明明是一篇游记,全文只写景色,为何不抒发自己的感情,不记录自己与朋友的心得?作者的感情又藏在何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走进姚鼐的《登泰山记》,一起来探寻姚鼐隐藏在深处的情感。
二、文本探究
1.为什么作者选择大雪之时登上泰山?为什么不晚几天,一定要在雪后登泰山?开头第二段为什么要写作者前往泰山的过程?
作者的登山旅程,在文章的哪里开始叙述?第二自然段,作者用到了哪些动词描述这一过程?
“乘”、“历”、“穿”、“越”、“至于”路途遥远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曲艰难 如此遥远、曲折难行的路途,姚鼐冒着大雪也要走下来——侧面呈现作者的迫切、向往之情。
2.为何怀着如此迫切向往的心情,在大雪之夜攀登泰山呢?
补充姚鼐的生平经历:“病羸”、“养亲”为由辞去《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可想而知,官宦生活应当并不美好,在平静的文字底下,除了登山的迫切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他对官宦生活的不满意。恰逢十二月,恰逢大雪之时,他做出了什么决定?辞官,前往泰山
3.那么登顶泰山后,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开阔、静谧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为什么姚鼐在这里用负而不是覆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负
①加上人的动作 拟人(板书第三行:拟人)
②以动衬静 衬托出此时此刻的安静——静谧 开阔
③背着、背负,是一种负担
4.作者为何历经如此艰难的路途,在除夕这一特殊的日子里登山观日出呢?
除夕日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在这一天登临泰山,在这之前他做出了辞官的决定。观赏壮美的日出美景也是作者在向自己十年的为官生涯做了一次告别,在开阔、静谧的泰山景致中,隐藏着作者对泰山的向往,还有辞旧迎新指的是?和过去告别,迎接新生活。
5.和《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相比,在姚鼐的这篇游记散文中,没有议论、没有抒情,同学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文人之文”和“学者之文”前两篇文章的作者介绍,都有个人的诗集、文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文学家,文人身份,写作的文章也是文人之文。
姚鼐的介绍,散文家,他的个人作品集《惜抱轩全集》里,大部分是散文、议论文、个人书信,他先做了四库全书纂修官,又编选过《古文辞类纂》把古往今来的好文章搜罗进来,搜集文章要有评判标准,否则有失偏颇,引发后人不满,和苏轼、欧阳修、张岱这一类感性、主观的文人相比,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理性、客观的学者,所以他的文章也会有相似的特点: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一段描写有什么样的特点?
1.条理分明,思维缜密
2.简要勾勒,文字洗练
3.引证古籍
姚鼐文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此处正是“考据”之风的体现。对于姚鼐,这种“考据”内容与记游、写景的结合,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于一种“学者式”的散文之美的追求。那么这种学者气质,考据之风,正是姚鼐所属的学术流派的创作风格:桐城派。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因此得名。桐城派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强调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姚鼐在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的理论。
此次登泰山观日出后,姚鼐回京结束了自己八年的仕途生活,便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四海讲学,著书研究,从此再也没有出仕为官。我们挖掘出姚鼐深藏其中的情感,也感受到了他重新开始的勇气,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老师希望大家也和姚鼐一样。无论人生处于何种境地,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三、作业布置
结合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桐城派”写作特点,写一篇文学短评。
教学反思:
《登泰山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的一篇著名游记,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教授这样一篇经典文章,不仅是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一次深刻体验。以下是我教授《登泰山记》后的反思:
1.深度解读与广度拓展的平衡:
在追求文章深度解读的同时,有时可能忽视了对学生知识面广度的拓展。未来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融入与泰山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虽然课堂上进行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但在某些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较强。应进一步设计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段落进行深度解析或创作类似游记,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3.情感教育的深化:
文章蕴含丰富的情感色彩和人生哲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还需要更多策略和方法上的探索。可以考虑引入更多情感共鸣的活动,如写作个人经历与文章情感的对比反思,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登泰山记》的教学是一次文化与美学的双重旅行,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让经典文章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难点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此外,还可以利用更多的多媒体手段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