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历史青年教师成长营主题论坛活动在教师阅览室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历史组潘雨朦老师主讲,由倪红娟老师指导点评,历史组的青年教师均参加了活动。本次成长营聚焦代表新高考命题和考查趋势的小论文题,以此为例讨论如何在复习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专业性的指导。
第一,优化题型专项分析。高考作为日常教学的指挥棒,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这一题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开放性题型特别是小论文题的专项训练和分析。特别是需要对小论文题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大致可以分为材料提取类、观点论证类、自拟题目类等。再有针对性地对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从答题要求、逻辑层次、论证方法、总结升华等各个层面进行分项讲解,细化到答题的每个步骤。此外,高中生课后时间不太可能抽出太多放在历史写作上,学生自学自练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深挖教材的内涵,发挥教材的示范性作用,并对相关知识适当引申。尽量让学生做到史料源于教材,立论高于教材,结论在教材基础上有所升华。
第二,转化历史体系构建。历史小论文题的作答,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对整体发展的了解、对阶段特征的把控,但目前大多数的教师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但从历史小论文写作的题目来看,要求学生对跨领域、跨年代的几则材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阐述,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融通与联系。由于教材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往往难以突破教材框架的束缚,因此学生掌握的大多是“成熟化”的知识碎片。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化对历史学科的体系建构,聚焦核心知识,增强时空观念。要引导学生不仅是单纯地记忆时间地点等要素,还需要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建立起有效联系,搭建宏观的历史知识网络架构,在新旧知识联系之间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逐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提升审题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地从纵向、横向等不同的发展方向出发,打破模块束缚,构建清晰的历史时序体系,通过历史现象了解历史论述题目的本质。
第三,深化答题标准解读。历史短文写作指导一般利用真题进行答题过程的讲解,以范文为蓝本,围绕范文进行写作过程的指导。这就意味着,对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深入解读对课堂的能力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增加对小论文题和答题标准的理解,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动笔撰写文章,品味写作过程、获得真实体验。在进行小论文讲评之前,首先进行集体讨论,总结阅卷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其次,由几位教师在重新审题的基础上尝试答题;再次,结合教师撰写的小论文对照答题标准进行二次解读;最后,将小论文讨论、修改后展示给学生。但仅运用写作套路进行讲解,容易让学生陷入“写作模板”的陷阱——适用中下培养成中上,历史思维较好的同学,需要较多的个性化指导——即作品立论精准、史料调度自如、逻辑明确、层次感强,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立论源于史料而又能彰显家国情怀,高屋建瓴,才能眼前一亮。
第四,强化学科知识互鉴。审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文字的能力,学生在练习历史写作时,要有意识地结合语文知识,尤其是历史语言使用训练:区分口头语与书面语,应强化书面语的训练;注意语言生成,规范书面用语。历史写作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主观价值的输出,尤其是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的树立。彰显人文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历史写作要求结合具体时空,避免限定时间线与空间知识相冲突。因此增加学科之间的融通,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历史小论文题型反映了历史高考的方向,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它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小论文的写作要立足逻辑素养、提升思维品质,也要凝魂聚美、体现家国情怀。知史、学史、论史,方能行稳、行长、行远。
此次成长营活动圆满完成,大家积极讨论、集思广益,不仅对高考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讨论了从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以后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科学地积累了宝贵经验。(文:潘雨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