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里,常州市第三中学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学交流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0月22日上午,常州市化学教研员都承峰老师深入高一、高二、高三课堂进行听课指导。都老师在上午分别听取了高一李金智老师、高三顾丽华老师以及高二王寅老师的常规课,课后依次对三位老师的课堂进行评价和指导。
都老师表示,本次听课,李老师展现出较高的教学素养。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要求。其次,教学内容丰富且组织得当,知识讲解清晰准确,通过实例、图片等多种方式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再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传统讲授,又有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导入新颖,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学过程流畅,环节过渡自然。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但也有一些可提升之处,如可以进一步增加课堂练习的难度和多样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更多的关注课堂上没有及时回应教师的那部分学生;要对学生的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地肯定。总体而言,这是一堂较为优质的课。
顾丽花老师的高三一轮复习课《化学反应速率》,以高考题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课程标准,让学生了解到高考中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节的考查点,分析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当下高考的热点性问题。本节课围绕两大任务“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和“催化剂与反应历程”展开教学,从学生的错题为切入点,通过选项的分析,展开知识点的讨论与讲解,从简单题——知识点——高考题,层层推进,教研员在评课中给与很高的评价,紧扣课标,提前预设问题,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巧妙设计问题,讲解细致,精心设计板书,主次分明,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指出要舍得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从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火花,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王老师以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入手,引出对酸碱中和滴定原理的理解。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探究活动一:滴定实验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引出对实验仪器的认识,掌握滴定管的结构和酸、碱式滴定管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二:如何恰好判断滴定终点?引出指示剂的选择相关知识点。通过探究活动三:计算滴定前后溶液PH的变化,引出对滴定突变的理解,作出滴定过程中溶液PH变化图像,判定滴定终点等问题。具体实验操作过程结合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最后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研员对本节课给予了肯定,该内容属于分析化学的知识,主要讨论定量分析中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酸碱中和滴定操作简单、快速,并且有足够的准确性,因此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在定量分析中,实验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要对所得实验数据精选处理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