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生物>>工作总结>>文章内容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10-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程佳燕

一、工作目标

生物教研组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专业引领和统筹安排;有的放矢地就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集中教研组的力量展开深入研究。

本学期重点研究题目是“聚焦核心素养,共话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大单元就是将这些要素按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知识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强调单元整体目标的达成并思考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综合利用,进而实现优质教学。

二、教研活动方面

1. 校内教研

本学年第一次的教学研讨由皋磊老师主持,课程处张元丽主任及生物组全体成员参加活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主讲老师依次分享了本年级教研组开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徐喆老师代表高一年级组,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为开学第一课,系统介绍了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及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让学生真正开始走进遗传学的大门。黄博老师代表高二年级组分享了高二选修班的开学第一课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黄老师重点讲解了不同营养级之间的的能量流动过程,,并结合科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计算食物链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总结了能量流动的特点。王梦琦老师分享了高三年级的专题复习-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根据高三年级的学习特点,以经典高考题目为例,深入刨析了光合作用相关题目的解题方法,课堂任务紧凑,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教研组长皋磊老师对组内这一学年的主要活动进行了安排和责任部署,从教学课堂、作业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方面对各年级备课组的做法进行分享和建议。皋老师重点强调了教师的课堂设计以及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思考。模拟授课结束后,课程处张元丽主任对本次的研讨活动进行了深度点评,张主任指出2024年有着全新的挑战与基于,教育方针的改革需要各备课组教师要思考两个方面问题:1.要结合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采用什么策略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2.面对双减政策的推广,我们教师该如何应对全新的教育使命。

4月份成长营活动由王梦琦老师主讲,主题是《一题一课之高三专题复习》,王梦琦老师从确定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抗重金属水稻专题情境,以题目为指引确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形成难度适宜、严谨逻辑的课堂。本课以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提高水稻耐重金属能力真实情境为题,将高考考点光合作用和基因工程基础知识的复习,同时,也关注理解和综合、应用、迁移,从而有利于提高运用能力。模拟课堂展示后,皋磊老师进行了专业的点评,从选题、立意、情境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其他与会老师也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

最后,皋磊老师对组内下一阶段的主要活动进行了安排和责任部署,从教学课堂、作业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方面对各年级备课组的做法进行分享和建议。皋老师重点强调了一题一课的研究,一道好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深入学习的切入点。一节课,一道题(一类题)似乎少了,但一道题可能承载了学生太多的漏洞,在复习课中,围绕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断延展,用精心设计的习题帮助学生去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构建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

5月份,生物教研组对的高三一模二模及高一高二的期中考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生物组正视问题,积极应对,解决问题。在高三即将面临高考之际,邀请到常州市生物领域的教学专家徐业义老师来我校进行教学指导。

1.限时完成如下综合卷:百校联考,南通2模,南京盐城1模,如皋2.5,泰州一模,自编模拟卷11-13;

2.每一份试卷讲评完,备课组分工合作编制反馈题,通过原题再现或变式训练巩固讲评效果;

3.依据2023届及2024届模拟卷中的选择题编制判断题;

4.将2021-2023年苏锡常一模二模试卷进行分类整合,依据薄弱点专题突破;

5.依据非选题考察的核心知识,考前编制长句表达整合卷,供学生理解背诵;

6.每周安排提优补差工作以及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随后,徐老师点评了我校高三教学模式,试题难度越来越大,要注重长句表达,针对性提优补差,课从判断辨析、反馈训练入手,与田中不谋而合。一周一个大研讨、一两天一个小研讨、每天试题研讨使得教学出现了1+1+1+1>4的效果。针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尤其是遗传和基因工程部分,徐老师给出了利用典型例题分析过程,再用强化训练的方式,会缩小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选课类型之间的差距。

2. 校际教研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生物教研组开展主题为“构建智慧课堂,让成长可见”的校际公开教研活动。生物教研组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张馥薇老师以新冠感染痊愈者捐献自己的血浆为情境,引出传统抗体制备的方法及缺点。接着从社会中出发找到解决这一缺点的方法即制备针对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张老师的课内容安排详略得当,在动物细胞融合这一部分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动物细胞融合概念。在讲解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利用三个探究即设计制备单克隆抗体方案、如何筛选杂交瘤细胞以及如何筛选出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突破两次筛选这一重难点。最后张老师设计了创新性的应用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基于S蛋白的特点提出单克隆抗体技术治疗新冠肺炎方案,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反馈应用于实践当中。

郭洋帆老师以学生被狗咬后除了注射狂犬疫苗外,是否还需要接种被动免疫抑制剂作为问题情境,总结传统抗体制备的缺点,提出问题如何获得大量的单一抗体。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分析相关资料以及老师所给的材料,小组合作搭建模型,逐步构建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正行高级中学的任小芸开设了主题为“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实验课。本节课以抗生素的使用与超级细菌出现的关系为主线,进行了两个探究实验,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的实验中,学生体验了微生物培养的接种操作,通过分析结果得出了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下,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的抗性逐代增强的结论。而在探究耐药性突变产生的原因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演绎推理、结果论证,得出强耐药性的细菌是自发基因突变导致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论,解决了突变不是抗生素诱发的难点。整节课主线明细,问题设置精简有效层层深入,有效达成了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程翱老师开设了主题为“人工诱导大蒜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课。本节实验课以大蒜为情境,以二倍体大蒜和四倍体大蒜的形态大小、染色体数目的区别入手,利用扭扭棒的教具模型来让学生理解一个染色体组的概念,接着对二倍体和四倍体进行定义。接着进行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原理,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装置设计实验探究诱导的最适温度和最适秋水仙素浓度,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新问题——为什么两种因素没有叠加?学生通过根长进行分析。在讲解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完成实验操作。

表观遗传学是高一教学新教材中新加入的知识点,指在基因型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过程受影响的过程,从而使细胞或者生物个体的表型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就此知识点,徐双双老师和常州市第五中学的王语艳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

王语艳老师以课本知识为原型,构建表观遗传的概念并总结出表观遗传的调控方式,再以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徐双双老师以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为情境,一境到底。通过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学习突破教学难点,初步形成遗传与进化的生命观念,培养了归纳总结的科学思维。

授课结束后,全体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开课的老师依次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生物教研组长皋老师认为这两节课教学流程完备,逻辑严谨,符合学生认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仅勇于表达,善于表达,而且落落大方,自信满满。后续教研组工作仍然围绕“一题一课”展开,通过高考题模考题选择真实性情境,围绕情境,做到一境到底,设置强情境教学。

5月份,常州市教科院来我校调研。生物教研员丁静老师走进高三课堂,深入调研高三教育教学常规。丁老师听了生物组三位高三教师的复习课。皋磊老师以病毒为背景进行高三模拟题的讲解,并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感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丁楚楚老师以甲流病毒IVA为情境,从病毒的结构、增殖过程,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甲流的预防治疗四个方面贯穿整节课堂,使情境与学生的知识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王梦琦老师以衣藻为背景,主要从衣藻的光合作用机制和应用展开,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解题能力。课后丁老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对三位教师的精心备课给予了肯定,高度评价高三备课组基于“一题一课”的试题讲评模式,同时强调了课堂中如何对学生情绪的把控,并对二模科学备考给予指导,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3. 学生活动

     2024412日,常州市第三中学高二生物组精心筹划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传统发酵食物制作大赛。高二年级生物选修班的同学们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其中,利用身边常见的食材,制作出了色、香、味俱全的泡菜、果酒和酸奶等。在成果展示中,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制作过程及感悟体验,还邀请了全体生物教研组的老师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赏评。本次活动历时两周,从前期的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中期的准备和制作,以及最后的发酵和展示。使得理论和实践结合,劳育和食育结合。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会到了生物知识的乐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