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地理>>教研活动>>文章内容
9月教研组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4-10-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一、研修主题:高中多版本教材融合

二、理论学习

福建师范大学张子璇《新课标要求下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研究——以四版本地理1为例》:“人地协调观”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地理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关注“新课标”中人地协调观相关内容要求的更新,全面提升地理教师人地协调观的专业素养,是贯彻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通过充分调研已有文献、对比新旧课标、分析多版本教材、教师访谈调查和典型课程案例设计等相互联系的方法,综合比较了当前普遍使用的人教版、沪教版、中图版、湘教版四个版本新教材地理1关于人地协调观更新内容的特点,系统梳理了不同版本教材人地协调观实施现状与优势,提出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相应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新的参考,满足新高考和新课标的要求。

具体内容如下:对比新旧课标,总结“人地协调观”内容的新增部分,发现无论是内容的广度还是高度都有了新变化。比较分析了对当前高中地理普遍使用的四个版本教材相关内容,发现人教版地理教材中重点关注学习“地对人”的方面,案例丰富,研究内容紧扣价值观培养。沪教版的优势在于节导入中关于素养的培养和重难点知识点都清晰明确,案例具有本土特色。中图版的优势在于创新性、时代性较强,有创新实验和实践类活动以帮助学生将人地协调观外化于行。湘教版的特点是内容朴实、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而且在人地协调观培养方面三个表现都有涉及,而且单设一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点关注高一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养成。这些结果能够为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使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以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的地理教师和高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的问题有:第一,就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来看,学生的人地关系认知尚浅,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仅有15%的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三表现认知准确,但69.2%的学生可以选出正确行为;第二,学生愿意去了解人地协调观素养,并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有93%的学生非常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的内容;第三,教师教学风格存在差异,有的教师对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价值观升华不够,还有41.6%的教师认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必修二和专题教学中;第四,对人地协调观的评价拘泥于考试,缺乏可行的评价手段,仅有8.3%的教师能够以考察、考试等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状况。针对调查中的问题和现状,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以及课程考察与评价三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出充分熟悉并理解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整合使用多版本教材;立足“新高考”新情境,科学选择教学方式组织活动。在课外实践方面提出活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促进新课标“四水平”达成;课外观察与实践,深度思考新课标“三表现”问题。最后,在课程组织与评价方面提出创新作业形式,加强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以“素养立意”建立考察、考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再以中图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第四节“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进行实践,通过课堂观摩和学生测验来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本项研究比较分析了新课标对于人地协调观的新增内容和基于新课标的四种版本教材更新内容的特点,针对当前“教”“学”“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提出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策略,服务新高考和新课标,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新时代对地理教育的新要求,为未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提供新的思路。

三、开学第一课

2024年8月29日,在师发处的精心组织下,地理组开展了开学第一课活动,首先高一年级梁归老师就高一开学第一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必修一内容比较简单,要更多的展示图片、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高二年级张燕楠老师就区域地理的学习给出了建议,要把区域地理的学习时刻落实到地图册上,让学生心中有图,会读图,会用图。高三年级周腾禹老师就高三的人文地理复习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从小切口深入,挖掘知识的相互联系,不能照本宣科。

四、10月份工作提醒

1.继续开展每周一课活动,要求教学设计新颖,和大单元、版本融合、情境教学相关。

2.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月考。

3.组织老师参加常州市区命题比赛。

4.组织10月13号四校联谊活动,安排午饭、安排专家讲座。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