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语文>>教研活动>>文章内容
常州市高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雨辰

为深入推动新课标理念落地,进一步探讨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立足单元整体的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加快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型,2024年10月17日,我校举办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整合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

来自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的徐姝婉老师在高一年级开设了《致敬“光荣劳动者”——必修上第4课人物通讯阅读》一课。她以“写好人物通讯所需要的四大法宝”为切入点,从四大法宝之一的“有源之水”开始分析文章选材的真实性;从“传情之眸”感受文章标题的生动性;从“架梁之椽”感知文章的结构;从“刺绣之丝”赏析文本的生动细节,以四大法宝为“形”,体悟劳动精神的“神”。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参与度很高。

孔瑜老师以两首诗歌为依据,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劳动的意义:劳动构成我们的生活,虽辛苦但能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富足,成就我们的人生价值;“勤而不怨”“团结协作”的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劳动行为本身的动作节奏音韵之美,提升对劳动的认识。课上激情洋溢,为听课老师带来了丰富的听课体验。

钟雨辰老师在高二年级开设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选必上第一单元实用文联读》一课。通过对比研读两篇作品,一是希望学生把握两篇新闻的共性,也就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即事实与观点的融合。《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让学生找出文中陈述的客观事实,挖掘事实背后作者的情感。《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一文,让学生梳理出文中的理性思考,然后找出支撑这些理性思考的依据。二是基于两篇文章情感呈现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影响新闻写作的因素。在同与不同的发现中,欣赏到新闻这一文体的表达艺术。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有思维碰撞的火花。课后学生表示这节课受益匪浅。

来自常州市北郊中学的汪朝勇老师在高二年级开设了《复活(节选)》一课。他通过设置“思考本书取名为《复活(节选)》的原因”为学习支架,设置在豆瓣上评价“复活”内涵的情境任务,以此统整小说情节、“复活”内涵及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过程及特点,并通过比较周朴园与聂赫留朵夫的不同来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最后,以完成豆瓣上评价《复活》内涵的作业形式,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名著。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对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评课环节,语文教研员周於老师与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陈浩老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周於老师就“如何读人物通讯”给老师们做了指导。周老师认为,教师在执教人物通讯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与文章、作者、人物的年代距离,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物通讯的价值,也就是关注新闻的立场问题。陈浩老师谈了自己有关对“单元整合教学”的看法。陈老师认为,单元整合教学必须从仔细研读文本入手,不能架空文本,应当寻找文本之间合适的整合点,可以是学习内容的整合,也可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整合。

随后,来自苏州中学的孙晋诺老师为各位老师开设《单元整合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和实践》的讲座。孙老师通过分享他的实践案例,提出自己对单元整合的理解——所谓整合其实就是建构学习者的认知框架和思维体系。孙老师认为,单元整合首先是理念的转变,包括从单篇到单元的教材观的转变;从知识到素养的课程观的转变;从做题到做事的学习观的转变。

其次,基于整合的理念,孙老师提出了任务设计的基本策略:一是遵循单一任务法则,指向学生能分析并解释材料观点,建立起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二是遵循逻辑解构原则。最后孙老师提出了任务教学的基本措施。

讲座结束,周於老师说:“孙老师以丰富的、生动的、具有冲击力的案例给我们展示了单元教学的美好图景,孙老师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有信念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老师鼓励广大语文教师,虽然教育的大环境时常会给人一种无力感,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始终坚持单元整合的教学理念,脚踏实地地去做,有了好的、有创意的点子就坚持把它落到实处,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达到对单元整合教学更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一定会激发出我们语文教学的智慧。

大单元整体教学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敏捷与活力,确保学习在课堂上得以真正实践与深化。常州三中正致力于开拓“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新模式,旨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成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们热切期盼每位老师能在此过程中获得创新的思路与深刻的启示,携手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追逐光明,勇往直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