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子》四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篇文章。本篇课文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从“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的方面探究“对待”的关系。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偏执于一方面,如“有”“知人”“胜人”,可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要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
“老子,专说对待之理,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老子》的相关知识及老子的思想主张,体会其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文章中包含的哲理提炼出来,结合生活经验,看看是否有道理。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辨证哲学。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老子》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老子》四章的要旨。
4.文化传承与理解: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辨证哲学,理解“无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让大家不必去找了,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说:“何必曰楚?人失之,人得之。”老子说:“何必曰人?失之,得之。”
老子认为一切得失都在大道之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际存在着的。道是空虚,却能够生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道最基本的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二、文本研读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①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②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③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
④户牖:门窗。
⑤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思考:怎样理解“无”的含义?作者论说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无”都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毅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
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
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
“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
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见:同“现”
④彰:彰显
⑤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
⑥长:长久
⑦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
⑧行:同“形”
⑨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⑩处:为,做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思考: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事物永远存在着对立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总是在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过程中,在临界点返回,循环往复。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强就是弱,弱就是强。是万事万物无法抗拒的规律与“公平公正”原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水任万物取用,这是“弱”,但它却因此主宰了万物的生死,这是“强”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①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②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③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思考: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③泮:同“判”,分离。
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⑤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⑥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⑧几:接近。
⑨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
⑩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
⑪复:弥补、补救。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思考: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明确: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辨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第三十八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三、课堂总结
道: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的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
德: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的方法。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存在于事物和世界中的对待关系被揭示出来,并具有永恒而普遍的意义。
事物的对待促成了变化,从一物成为另一物。
了解了对待和变化的法则,就可以控制变化的发生。
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四、课后作业
把老子的辨证法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各类对待关系呢,如何做到“无为”呢?注意观点明晰,论据充分,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内容繁多,如何在一节公开课内将重难点都涉及到,需要细致的设计与精密的时间安排,但教学时间内基本上完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抓住四章内容的核心,最后“无为”的概念讲述的并不充分,也没有介绍课后作业;
2. 教师将切入点放在“有”与“无”的概念及关系的阐述上,并阐述相关的几组对待关系,需要在课前做好铺垫,介绍老子思想及其辨证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活学活用;
3. 从学生的回答能够看出对于老子的辨证法思想还是有一定清晰的思路的,能够把握老子的“对待之理”,并结合实际生活有所感悟,再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思考;
4. 教学时注意教资教态,做到大方自然,不含胸低头,手自然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