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思维路径初探教案和反思
周强伟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展开文章的思路,使认识不断深化:
2、通过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展开议论文写作。
二、情境:这是一串饱经颠簸的葡萄,本来呢我想让大家尝尝鲜,结果呢,到现在有的已经快要坏掉了,有的已经坏掉了。那么我拿到这样一串葡萄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新的想法,我想问问大家,我们平时吃葡萄,有好有坏的话,你会从好的开始吃,还是从坏的开始吃?
追问一:那么,由好的开始吃,由坏的开始吃,只有这两种顺序吗?
追问二:我们自己平时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吃?拿到一串葡萄,赶上哪一颗吃哪一颗,随便吃。有没有同学玩游戏,一口吃一颗好的,一口吃一颗坏的。你们平时见到别人都怎么吃葡萄,葡萄还有什么样的做法和吃法?——酿酒。葡萄酒。葡萄干。
教师总结:所以,一串葡萄有很多种吃法。大家注意,今天我们要谈的葡萄可不是一串普通的葡萄,这是一串相当神秘的葡萄。我们要通过它来学习作文当中的一个关于深刻的问题。
生活的奥妙就在于,在一个很细微、很平常的事物身上可能就隐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观察所能达到的所能达到的限度往往在于他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那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认识更深刻呢,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就吃葡萄而言,它是一件生活小事,但是当我们决定要选择一种葡萄的吃法的时候,这种葡萄吃法的选择往往就折射这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做事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方法,甚至是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哲理。
【投影显示】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是乐观的,因为他每吃的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而第二种人应该是悲观的,因为每吃的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因为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
【投影显示】吃葡萄,悟人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吃葡萄的方法,借此来阐述你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
要求:140个字以内。书写规范,表述严密,入情入理,力求深刻。
(板书:只好,只坏,由好到坏,由坏到好,间隔,一起,酿酒,晒干,罐头,……)
追问三:想一想,很多时候,谁替你吃了苦葡萄?我可以想到,会不会有我们的父母,范围如果再大一点,我们这个社会里的那些苦葡萄,有没有人愿意自己主动去承担的?社会繁华,有着无数的好葡萄,可是有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选择的时候,转身而退,选择了一颗苦葡萄,而把这样的一颗苦葡萄酝酿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幸福与甜美。想一想那些深入山区的志愿者,对不对?所以,每一种看似不是很起眼的吃法当中可能都蕴含着一种体验。
教师总结:我们刚讲了有人只吃坏葡萄。如果有人把只吃坏葡萄当成吃亏的话,那么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一个总喜欢吃好葡萄的人,慢慢地就没有人喜欢和他一起吃葡萄。对不对?只喜欢吃坏葡萄的人,我们愿意和他一起吃葡萄,我不希望大家只是希望吃到好葡萄,而是更看到这个人身上所散发出的魅力,这其中的精神往往能为他赢得更多的幸福。因此你更愿意个这样的人交朋友。而且你有好葡萄的时候,你也愿意让他吃好葡萄,而不会让他总吃坏葡萄。这就是体验。
追问四:当我们一个劲儿地沿着自己的思路向下思考的时候,你可以这样来思考啊。我们能不能形成智慧的碰撞。你坚持你自己的吃法,对方的同学坚持了和你相反的一种吃法。你能不能在现有的稿子基础上加上一部分,指出与你相对立的吃法的缺陷所在,借否定了他的吃法来进一步印证自己的吃法是有合理意义的。那好,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你在你现有的稿子上,来思考一下,如何来接否定对方的观点来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看法?
【幻灯片显示】智慧碰撞:能不能指出对方观点缺陷所在?
能不能借助否定对方来进一步印证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呢?
师:提醒大家要注意,新加上的文字和原有文字之间要注意衔接。
(约5分钟,学生写,老师板书“思悟——思辨”)
追问五:那么在现在呢,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现在的作品,我们刚才由葡萄到人生的态度和理念。其实有的同学的看法当中已经流露出来了,这种提升还可以有更深的角度,大家想一想,你的这种吃法会得到当今社会哪些人的认可呢?能用你的人生态度去解释,或者是去分析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吗?面对面地讨论讨论,你们觉得你们发现的哪一种生活的态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更加的完善有帮助?针对哪一类的现象?(板书:联系社会现实。)
【幻灯片显示】作业:
一小时作业:就今天的话题进一步思考,整理课上形成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一生的作业:拒绝平庸,独立思考,做一个有深刻思想的人。
反思:
这堂课从“吃葡萄”这一生活现象入手,和学生一起设计一项心理的测试,旨在帮助学生在文字创作中认识不同的媒介。课堂设计巧妙、充实生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这节课仍有提升空间,如下:
1、设问要更精准
教师在提问“如何将所得的八种吃法合理地设计成有逻辑的心理测试”的时候,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是不理解的教师意图的。这是因为教师在之前的教学步骤中没有充分地和学生探讨一般心理测试的思维逻辑所具有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此处设问的不合理,学生没有跟上老师的步伐。
2、切口要更真实
这节课以“怎样吃葡萄”这个问题为切口,重点和学生探讨好坏葡萄的吃法。这样的现象是否具有真实性值得商榷。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选择购买或食用坏葡萄,对于“坏葡萄怎么吃”这个问题没有好学生讨论的价值。
3、情境要更科学
一节跨媒介的写作课,教师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思考完成一个心理测试的设计。在课堂环节中,用心理测试来判定学生是否是一个自信的人,来断言学生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是极其不科学的教学行为,容易误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