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
Ø 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认识殖民体系瓦解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了解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理解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Ø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然后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使数百年以来的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独立后各国取得了不同的发展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挑战,其发展道路是复杂的和曲折的。
Ø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脉络梳理,了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风暴、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2、通过史料研读,分析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3、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新兴国家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认识新兴国家在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通过史料解析,认识新兴国家在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5、通过把握亚非拉国家发展历史,结合世界格局的演变,认识亚非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趋势。
Ø 教学重点:
1、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
2、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Ø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挑战。
Ø 教学过程:
导入:以时间轴形式梳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瓦解过程
一. 独立之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
(1)印度独立
① 斗争: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印度独立。
② 印巴分治:1947年,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
A.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为独立的自治领
B.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学生活动:出示材料,学生思考探究英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问题上作出让步的原因以及《蒙巴顿方案》带来的问题。
材料1: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印度独立前的形势:
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英]帕姆•杜德著,苏仲颜等译《英国和英帝国危机》
生:二战后英国遭到严重削弱,已经无法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印度强烈要求独立,内部矛盾尖锐,英国被迫做出了让步。
材料2: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公里,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了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更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该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位于印、巴、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是战略要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其中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但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生:殖民国家的殖民统治的遗留问题是印、巴冲突的历史原因。
(2)亚洲其他国家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2、非洲
(1)埃及
① 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的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1953年成立共和国。
②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2)阿尔及利亚
①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
②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撒哈拉以南非洲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非洲年”。
(4)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瓦解。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学生活动:表格梳理非洲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并依据材料总结其特点。
材料:……在发给新的采矿许可证时,如其他条件相等,应优先给与法国公司;
……阿尔及利亚应把米尔斯▪克比尔基地租借给法国使用十五年,经两国协议可以续租。
——《构成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协定的来往信件和1962年3月19日埃维昂谈判结束时通过的各项声明》(1962年7月3日)
非洲独立的特点:
1)独立后与宗主国关系:依附关系,政治独立,但经济、军事、文化上仍受原宗主国影响
2)地域上:呈现由北向南发展
3)时间上:带有阶段性,20世纪60年代是非洲独立的高峰期
3、拉丁美洲
(1)古巴:
①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2)巴拿马:巴拿马人民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主权。
学生活动:讨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①时间长,范围广,不断向纵深发展
②斗争方式多样,既有武装斗争,也有和平争取
③成果大,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④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⑤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宗主国保持密切的经济、军事和文化联系
学生活动:依据材料,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的影响:
联合国由最初的55个创始会员国发展到1980年的154个会员国,其中78%是第三世界国家。他们要求联合国摆脱一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反映第三世界的愿望和呼声。广大亚非拉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真正的经济独立,政治独立是不能巩固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们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摘编自黄若迟《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1)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第三世界崛起;
(2)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3)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1、阅读教材,表格梳理亚非拉国家的建设成就。
地区 | 发展道路 | 成就 | |
亚洲 | 新加坡、韩国 | 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会,引进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
海湾产油国 | 开采石油和出口石油 | 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 |
非洲 | 丰富的天然资源 | 一度发展较快 | |
拉丁美洲 | 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 大多数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
2、分析发展中国家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材料:1959年规定:凡投资新兴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企业可免缴40%的企业所得税2——5年。“四小龙”还注意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1962——1981年,韩国引进先进技术1973项,1986年又引进517项,1987年为637项。中国台湾规定华侨和外国人可用专门技术或专利同台湾进行技术合作,其报酬可结汇支出。在50——60年代,“四小龙”大量发展了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60——70年华,中国台湾、韩国先后发展了重化工业,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多出现,精密机械、汽车、钢材和造船等高技术工业迅速发展。70年代“四小龙”加速发展电子工业。
——摘编自《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启示》
生: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
3、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小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负担着巨额外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社会贫富悬殊;
(2)过分依赖国际资本与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较差;
(3)政策失误、人口增长等等。
(4)殖民主义遗留的边界冲突和民族矛盾;(重要原因)
(5)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
4、了解发展中国家面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为应对挑战,你有何好的建议?
(1)加快改革与发展, 提升本国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
(3)谨慎、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
(4)治理自身问题:政策、人口、贫富、腐败。
(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环境相适应
(6)加大新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7)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经过艰苦的抗争,冲破了世界殖民体系,赢得了民族独立。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可谓是任重道远。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勇于国际竞争,推行正确的策略,才能发展前进。
附:板书设计: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 、独立之路: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二、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
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需要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一课的教学。本学期教学内容中涉及亚非拉地区的有三个单元:第六单元强调工业革命后殖民体系形成,亚非拉地区进行被动反抗;第七单元第16课强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演变的背景下,亚非拉地区在反抗奴役与控制的同时进行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第八单元第20课则更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通过不同方式取得独立,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影响了世界格局,并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进行着不懈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跨单元的知识对比,强调从“被动反抗”到“民族自觉”再到“崛起振兴”的过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穿插一些历史人物的简介,让学生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意识地对过去做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此外,还需注意引导学生认识20世界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强调“新”之所在,由此体悟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和振兴对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