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政治组 钱亚琴
教学目标 | l政治认同:认识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树立牢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l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l公共参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全员参与,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
教学重点 | l重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时代性;伟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l难点:区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侧重点;区分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 ||
教学方法 |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主题升华 | ||
课时 | 1课时 | ||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关于港乐的课前互动,询问学生是否对港乐感兴趣以及是否有熟悉的港乐经典曲目等等。
| 熟悉课标要求 | 了解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
授
课 | 第一部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港乐何以成为港乐? | ||
1. 教师导入话题:“你了解过港乐的发展历程吗?”展示视频素材,介绍港乐发展历程,尤其侧重介绍港乐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2. 设置议题: ① 你认为港乐的文化根基是什么? ② 港乐又是如何处理与其关系的? 3. 师生共同探究议题: l 议学提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港乐起源于粤曲,港乐填词创作中也注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议学提示①主要是为引出议题②服务】 l 议学提示②: ² 港乐在创作中注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用优秀传统文化之魂,谱流行之乐,把国粹与流行完美结合【创造性转化】; ² 港乐创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顺应时代变迁对创作内容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调整合补充【创新性发展】。 4. 师生通过结论联系教材内容,总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关键要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 教师进行下一部分内容的衔接:“众所周知,港乐的黄金时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今,港乐的辉煌早已成往事,甚至,有人说港乐“已死”。可是,港乐真的“过时”了吗?
|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2分钟)
| 1. 重温知识点 2. 发现疑点 3. 合作解决 | |
第二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从港乐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 |||
1. 教师导入本部分教学:“有没有一首港乐,早已刻进了你的记忆深处。就算你以前对港乐不熟悉,那么现在也请准备好,港乐圈粉时刻来了!”。引入育讲完后,播放视频素材,并提醒学生注意港乐歌词的特点; 2. 设置议题: l 港乐经典歌曲的歌词展现了中国人哪些精神特质? l 你认为这个时代还需要港乐吗?它所传递的精神力量还有用吗? 3. 师生共同探究议题: l 议学提示①:阅读教材P100页,从中华民族精神内核角度进行分析。【教学提示:视频中有关于港乐传递精神的讲解,包括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梦想精神、创造精神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开思路进行概括,再联系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进行系统梳理】 l 议学提示②:需要。阅读教材P100页,从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性角度进行分析。【教学提示:教师侧重从港乐传递的民族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熠熠生辉,可以给国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需要港乐,由此可顺势总结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4.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教材,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5.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部分知识探究:“作为中华民族最不可缺的精神特质,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吗?”。紧接着,教师教师按照时间发展脉络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首先介绍的是伟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精神,此处要重点介绍伟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精神的重要性和内涵。紧接着按照时期介绍,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诸多精神,以及在最新的抗疫实践中形成的抗疫精神; 6. 通过对这些精神的展示,设置议题: l 如何理解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l 中华民族精神随时代变迁,“变”与“不变”的分别是什么? 7. 依次分析议题: l 议学提示①:既一脉相承,又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l 议学提示②:“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变”的是民族精神随历史不断积淀,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时代性】 8. 通过结论总结知识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具体包括解读时代性的表现以及伟大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9. 教师进行引导“这节课我们从港乐中感受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也了解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而今,时代的接力棒即将交到各位手上,你们又打算如何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呢?”播放视频素材,由此引出议题: l 如何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国青年的民族精神? 10.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进而联系教材总结知识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介绍具体举措。 | 学生讨论并个别回答
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 ||
结课 | 本节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 ||
板书设计 | |||
教学总结 | 以港乐发展历程,探究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透过无数港乐背后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引出中华民族精神,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 | ||
评课反馈 | 杨春玉: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周边的事情着手,关注生成的氛围和生成的契机,让学生有话讲,有话说,敢说话。 刘志:知识再架构比较新型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张小洁:议学问题设计思路清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同掌握能力学生自学过程不够充分和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