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教学设计与反思
反思性教学,是指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包括思考、评价、整改等),以至产生新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 。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而在化学新课程实际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何对教学内容作以积极的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等。本文尝试在这一方面做出探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糖类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葡萄糖的检验、淀粉水解及其产物的检验等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糖类的性质;
2.联系实际了解葡萄糖、淀粉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教程;
2.了解食品中的甜味剂的种类,增加判断能力。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糖类的分类
| 介绍糖类的概念、官能团、通式。 糖类的分类,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 回忆、思考 回答相关提问
| 符合通式的不一定是糖类,糖类不等于碳水化合物 |
葡萄糖的结构
| 根据课本交流与讨论: 下列事情能够帮助我们推测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1、1.8克葡萄糖完全燃烧,生成2.64克CO2和1.08克H2O 2、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3、在一定条件下,1.80克葡萄糖与乙酸完全酯化,生成的乙酸酯质量为3.90克 4、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生成羧酸盐 5、葡萄糖可以被还原为直链己六醇 |
1思考、交流、讨论 2、回答教师提问 3、其他同学相互评价、阐述其观点。
| 通过计算,推测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 |
葡萄糖的性质 | 1、葡糖糖结构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含有羟基,具有醇的性质 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 与氢气的还原反应、酯化反应 2、葡萄糖链状与环状结构互变,介绍羟醛反应 3、介绍低聚糖、多糖 4、蔗糖、麦芽糖的水解实验 5、淀粉和纤维素由大量葡萄糖单元相互连接组成的,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可达到几十万,纤维素可达到几百万。 淀粉和纤维素组成都可以用(C6H10O5)n表示,淀粉分子中含有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元,纤维素分子所含的葡萄糖单元更多。 因为n值不同,故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 1、分组讨论; 2、学生推测葡萄糖性质 3、写出其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 与氢气的还原反应、酯化反应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评价。 4、观看实验,理解蔗糖、麦芽糖的水解产物 |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由结构推测出葡萄糖的性质,与氢气的还原反应、酯化反应进而写出其反应方程式
得出蔗糖不属于还原糖,麦芽糖属于还原糖
|
多糖的水解 | 1、实验:淀粉水解 淀粉在淀粉酶催化下水解生成麦芽糖,在酸催化下水解则生成葡萄糖。 实验操作的易错点 (1)在检验淀粉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实验之前,要用NaOH溶液中和水解反应中作催化剂的稀硫酸,再进行检验。以免硫酸破坏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因I2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要验证混合液中是否有淀粉,应直接取水解液加碘水,而不能在加入NaOH溶液后再加碘水。 2、纤维素完全水解后,也得到葡萄糖。
| 1、聆听、思考; 2、阅读书本 3、组内交流、讨论; 4、回答问题,进行组间交流; 易错点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淀粉水解操作流程中的注意事项
| 理解淀粉水解程度及水解产物的检验方法
|
应用
| 1、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浓硝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纤维素硝酸酯(俗称硝化纤维)。 2、短纤维称为人造棉(氨纶),长纤维称为人造丝 铜氨纤维单纤比黏胶纤维更细,光泽度好,性能近似于丝绸,常用作高档丝织或针织物。 |
学生倾听 理解糖类的应用
|
理解糖类的应用 |
课堂总结 | 1、 糖类的分类、结构、性质 2、 基本思路:解决糖类结构决定性质问题的一般思路。 | 1、聆听、思考; 2、整理、记录。 |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概括、整合 |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准备过程和授课情况,我有如下的反思和体会。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引入提起学生兴趣→实验探究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推测葡萄糖和果糖的性质,根据性质推测用途→练习巩固→小结-→提出问题,课后探究。对于学生来讲,葡萄糖和果糖的知识内容都比较简单,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有机化学基础这本书前面内容都有涉及到的,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假如单纯的讲授内容的话,那么会显得这节课比较平淡也比较枯燥。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实验探究、推测结构、性质等环节穿插了大量的复习内容,例如:在实验探究中,我便复习了探究物质结构的四个一般步骤、 实验式的计算、各官能团的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等。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复习了旧知识,而且实现了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自己感觉还算比较流畅,能够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活跃,师生互动热烈,学生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动手、动脑、动口,对课程实行学习、探究和思考,表达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本节课中,我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增大了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让学生更清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也更清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内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从学生课堂的反应,课堂课后的练习,我感觉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掌握的比较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