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第三课,青年教师成长营主题论坛活动在德润楼三楼会议室顺利开展。本次成长营由潘雨朦老师主讲,来自历史组的倪红娟老师、张琪老师、鹿甜老师和常毅等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论坛希望通过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培养,提出高中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有效路径,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考历史命题曾高扬起了学科能力测试的大旗。这种命题引领着中学教学一步一步从知识教学转向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学科能力的研究与培养已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目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应该更全面、更上位。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对学生关键能力的研究已成为能力系统的重中之重。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并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在学科内容考查上应指向“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四层内容,教育部考试中心还明确提出了三项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的考查评价要求,引起了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师的极大关注和讨论,对高中学科教学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将关键能力作为整个‘四层’考查内容的重心,是推进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测量学的规律性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史学科秘书徐奉先老师在高考评价体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历史学科所考查的关键能力概括为“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三方面。2021年高考试题全面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强调对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指将历史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认识的技能和本领。历史问题往往由不同要素和不同层次的多个方面构成,为了深刻认识问题本质,可以将各个要素、层次等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研究,搞清各部分的性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借助分析能力,可以实现对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从而把握历史问题的本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因此,要对学科关键能力进行精准测量,就需要在试题设计中重视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呈现,而不是仅仅关注思考结果。
历史学科探究能力作为探索、研究历史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要求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提出历史观点,并综合运用历史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历史学科能力体系中最高的能力要求。而开放性试题强调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注重分析历史过程而淡化历史结论,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与作出结论,这是高考命题考查探究能力的集中体现。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开放性试题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是公认的。开放性试题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鼓励学生自主发现与提出问题。考试中可通过提供多种素材、设计多种条件,开放多个角度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开放性试题通过减少固定答案或唯一答案,增加让学生多维、多元、多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材料和设问,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新高考历史试题在材料选取、问题设计、答案制定等方面经过精心打造,深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探究历史事物”的能力。这也是育人模式、服务选才、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平时课堂中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察,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文:潘雨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