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学设计 | |||
章节 |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
课题 | 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 ||
课型 | 新授课 | ||
一、教材分析: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九课的第二框,本框包括三目。第一目“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目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阐述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才能具有恒久魅力阐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第三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中外各种资源,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三目内容采用平行论述的方式,以文化发展路径为主线,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答时代问题,实现综合创新,引导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 |||
二、学情分析: 本框教学内容是高二教材,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且具有一定辨别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了解较多,且十分感兴趣,这为理论联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
三、学习目标: 1.说出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描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2.结合有关实例,阐述文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及要求,理解文化创新和发展必须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 3.运用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
四、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 立足实际生活,实现文化创新。 公共参与:自觉坚持以文明为中心的文化创造导向,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去。 | |||
五、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教学难点: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 |||
六、议学活动设计: | |||
导入新课: 这个夏天,多地高温持续,比夏天更“热”的,是一首首当年背过的唐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近日大火的国风动漫《长安三万里》中,它们穿越千年时空,仍是如此鲜活滚烫,仍是如此直击我们的内心。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长安三万里》,感受中国式浪漫,一起学习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 |||
议学活动1: | |||
教师活动1: 1. 播放《长安三万里》的视频,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 展示议学提示:近日,动画电影迎来了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长安三万里》。该片气象宏阔、气质刚健、气韵悠然,将先进数字电影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妙结合,让观众感受中国文化之美。截至2023年7月29日,《长安三万里》累计综合票房突破14亿。优质精良的影视作品是组成灿烂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闪闪发光的一部分。 3.展示议学问题:要制作出像《长安三万里》这样精良的影视作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什么样的要求? 4.议学活动要求: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 学生活动1:
1. 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 认真研读议学问题,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自行思考,做好分享准备。
3. 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 ||
设计意图: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既典型又生动,以小见大,以点到面,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式浪漫,进一步理解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课本的知识,进而体现出思政课堂的特点。 | |||
议学活动2: | |||
教师活动2: 1. 展示议学材料: 作为一部以大唐为背景,以李白、高适等唐代诗坛“顶流”为主角的“中国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体现了一种自信,人的自信,大唐的自信,民族的自信。我们要追寻自己的理想,要传递永不放弃的乐观精神,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诗句唤醒了全年龄段观众刻在基因里的唐诗DNA,也激起大家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观众对大唐产生了认同,对自己从小背过的诗歌产生了认同,观众们享受着这个盛唐长安带来的视觉盛宴。 2.展示议学问题:a.《长安三万里》体现的是一种什么自信?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怎么做? b.从观众的反映看,《长安三万里》坚持了怎样的创作导向? 3.议学活动要求:结合视频、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做好发言准备。 | 学生活动2: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根据视频和展示材料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 ||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材料思考问题,能够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利用小组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此外,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一步展示材料的关键内容,得出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利于落实课本知识。 | |||
议学活动3: | |||
教师活动3: 1. 展示议学材料: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盛世,李白、杜甫、高适等伟大诗人一一登上大银幕,将《静夜思》《将进酒》《塞上曲》《黄鹤楼》等传世名作娓娓颂来,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创作者不断注入想象力和文化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现代价值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衔接、相融合,真正起到塑造观众心灵的作用。精致宏大的动画场景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2. 展示议学问题:《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颜有什么启示? 3. 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 学生活动3: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根据展示材料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 ||
设计意图: 结合课堂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根据情境《长安三万里》的创作成功,对于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有了一个更好的诠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
议学活动4: | |||
教师活动4: 1.展示议学材料:《将进酒》这一段是全片的华彩段落,这3分多钟的蒙太奇制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其中祥云的线条和色彩来自古代壁画。创作者运用特效软件进行精细的三维建模使其立体化,再深入修饰形成细腻层次,并通过计算、模拟产生真实的气体旋转、流动效果,从而将奇妙的幻想构建为真实可感的景观。 制作者的用心,让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文化实现碰撞共融,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感官体验,领略诗词之美。 2.展示议学问题:《长安三万里》火出圈,对于我们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有何启示? 3.议学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列出发言要点,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总本组成员观点,做好发言准备。注意术语的规范使用。 | 学生活动4: 1.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做好议学准备。
2.认真研读议学问题,根据展示材料列出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每一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整理本组成员的观点,做好分享准备。
3.根据议学提示,在课本对应位置将基本观点备注清楚。 | ||
设计意图: 结合本节课的实际,以《长安三万里》的素材一例到底,通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解决本节课的难点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 |||
七、知识总结: | |||
八、学以致用: 1.讲好暖心事,唱响舒心曲。今年,一部聚焦普通人春晚故事的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将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这是春晚创办以来第一次牵手电影艺术,以叙事艺术和光影魅力讲述一名普通观众圆梦春晚的故事,折射出春晚陪伴广大观众一起过年的珍贵记忆。由此可知( ) ①文化发展的关键是完成时代任务、回答时代问题 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③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与价值追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该节目以叙事艺术和光影魅力讲述一名普通观众圆梦春晚的故事,折射出春晚陪伴广大观众一起过年的珍贵记忆,这说明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与价值追求,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说明了文化作品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文化发展的关键是完成时代任务、回答时代问题,要倾听时代声音,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①④正确。②:材料不涉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排除②。③:春晚本身并不是传统文化,同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排除③。故本题选B。 2.保护一个地方剧种,就是唤醒一段文化记忆和文化乡愁。安徽凤阳的传统卫调花鼓戏只有锣鼓和清唱,腔口音色难免粗直,难以吸引观众,濒临灭绝。老艺人马明芳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单一的锣鼓清唱,加入丝弦乐器;邀请名家创作剧本……当卫调花鼓戏以崭新面貌出现在舞台上时,戏更好看了,旋律更动听了。卫调花鼓戏的重生说明了( ) A.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思想理念是讲仁爱、重民本 B.乡愁是文化赓续的物质载体,增进了文化归属感 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能让传统文化注入优秀基因 D.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激活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D【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不体现传统文化遗产的核心思想,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A排除。B:地方剧种是乡愁的物质载体,乡愁不是物质载体,B排除。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强调的是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的态度,C排除。D:老艺人马明芳开启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戏更好看了,旋律更动听了,说明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激活优秀传统文化,D正确。 故选D。 3.非遗海派剪纸传承人李守白,把工作室办成了传播海派生活方式的大舞台。在这里,嘉宾可以品一品法国红酒,学一学中国剪纸,尝一尝上海美食。这些意味隽永的活动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材料表明( ) A.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有利丰富自身文化 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C.创新恰当的传播形式有利于增强文化魅力 D.文化交流增进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答案】C【详解】C:在非遗海派剪纸传承人李守白工作室,嘉宾可以品一品法国红酒,学一学中国剪纸,尝一尝上海美食,让人印象深刻,表明创新恰当的传播形式有利于增强文化魅力,C应选。 AB:材料是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而不是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AB不选。 D: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得到的是中华儿女的认同,而不是各国民众的认同,D不选。 故本题选C。 |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思政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项目研究>>文章内容
(校际)项目研究课: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戚高中 陶倩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杨春玉
![]() ![]()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