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二《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教学设计
常州市正行中学 黄秋秋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综合探究,是整本教材的归宿,有总结和提升的作用,也是必修一的核心要旨。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进一步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调查的反馈,该内容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学生通过前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有了一定认知,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解读和逻辑分析能力。但由于大部分内容政治性比较强,且多为结论性的知识,如从宏观上把握和解读,以高中生现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水平,难以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及其内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四种设想在现在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收集当下取得的各方面成就,探究成就背后的原因,初步达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并把握这四方面的内在关系,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和科学精神素养。
2.针对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培育其公共参与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所写的演讲提纲中,内化政治认同。
【教学重难点】
坚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学生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收集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四种设想在当下的实现情况,二十大后中国取得各项成就。
四、教学过程
【中心议题】中国为什么能?
【总体思路】通过三个环节来坚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子议题一:中国之治 、制胜之道,探究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子议题二:中国之智、世界之鉴,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来的世界影响;子议题三:中国之兴、青年之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年作为。
结构构架模型如下图所示:
【具体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上周北京一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入场式,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短短三十秒中,且演绎了时代变迁,探究变迁背后的原因,进入探究二的内容学习。
子议题一:中国之治 、制胜之道
-----探究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
[议题情境]: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节选
一、中国将会在未来拥有16万公里的铁路,连接中华大地的每一片土地。
二、在北、中、南各建一个如“纽约港”一样的世界级大港,并以港口为中心发展三个沿海经济发达区域。
三、采取“开放包容”政策,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实业。
四、未来的百姓都怀抱“替众人来服务”的理念,责任感强、无私无畏。
[议学活动]:结合必修一所学,思考回答《建国方略》中孙中山为振兴中华提出的建设计划,为什么近代中国没能实现?
[议学总结]
从根本上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①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
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④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学习必修一之前内容,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引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学生展示]学生按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课前收集内容分享,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四种设想在当下的实现情况,从铁路、港口、对外开放、人民素养四个方面展示,二十大后中国取得各项成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角度)。
[议学活动]:结合同学展示内容与所学,思考: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能实现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建设蓝图?(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议学总结]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人民的奋斗、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四个自信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指导;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保障;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在面对中国发展的不同声音如“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通过中国取得的成绩,让这些言论不攻自破,恰恰说明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展示习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说中国道路)
[设计意图]:以学生学习必修一之前内容,考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通过中国当下取得的成绩,引出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道路在二十一世纪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子议题二:中国之智、世界之鉴
----- 一带一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来的影响
[议题情境]:通过播放视频《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补充材料
“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软联通”方面,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心联通”方面,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打造了 “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贸易投资方面,与共建国家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成功举办5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倡导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基本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议学活动]:结合《见证一带一路十年发展》视频与上面材料的内容,思考: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议学总结]一带一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①从亚欧大陆到非洲和拉美,一个个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陆联国”、发展洼地变繁荣高地的合作故事,改变着世界的发展面貌;
②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增强沿线国家自主发展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越来越多接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③加强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展示习语]: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让我们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
补充内容:中国为什么行?“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够成功?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论坛欢迎宴会上讲的一句话道明答案:“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追求发展、崇尚共赢、传递希望,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密码,更是国际社会对它的下一个金色十年倍加期待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上周10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展示一带一路十周年以来取得的成就,来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说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不仅关注本国的现代化发展,也关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恰恰说明中国在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子议题三:中国之兴 、青年之行
-----实现中国梦的青年作为
[议题情境]: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议学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努力与奋斗,请同学们以“2050,强国有我”为主题,写一写有关展望未来,砥砺奋进的演讲提纲。
[议学总结]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解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设计意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青年人的付出与奋斗,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强国之路需要青年作为,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五、教学反思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本课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综合探究,是整本教材的归宿,有总结和提升的作用,也是必修一的核心要旨。
本节课设计主要是以中国为什么能作为总议题,通过三个子议题来坚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子议题一:中国之治 、制胜之道,探究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通过中国当下取得的成绩,引出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道路在二十一世纪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子议题二:中国之智、世界之鉴,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带来的世界影响。通过上周10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展示一带一路十周年以来取得的成就,来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说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不仅关注本国的现代化发展,也关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恰恰说明中国在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子议题三:中国之兴、青年之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青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青年人的付出与奋斗,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强国之路需要青年作为,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评课环节:
结合三中杨老师给的点评,本节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姿态关注国家发展,也让学生后续关注一带一路的发展趋势,借助智慧平板,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总体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其中子议题一中的内容可以换成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中四种设想的一个图片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一节好课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教会方法,更重要的是思想碰撞的智慧,润德无声的技巧。政治课学习,就是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积极健康的思想,辩证分析的方法,灵活有趣的同频共振,良好的公民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吗?思政课堂不仅要传递国家意识形态,也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家国建设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而这节课更好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