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数据表格类试题专项训练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24年4月
一、题型特点
数据图表类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其特点是信息含量大、阅读量小、材料凝练,把阅读、理解、判断综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二、真题演练
1.(2019·全国Ⅱ卷·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 1970年实际产量 |
钢 | 1.45亿 | 1.15亿 |
煤 | 3.9亿 | 3.35亿 |
肉 | 2500万 | 1230万 |
蔬菜与瓜类 | 4700万 | 1300万 |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考查意图】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表格数据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苏联1970计划完成情况”为切入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题方法】:纵横驰骋看变化——一要注意判断表格由哪些历史要素构成,尤其注意时间、空间;二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和内涵;三要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变化,进而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1)审题干:时空:1970年的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关键信息“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据表格信息,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类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2)辩选项: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C项错误;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D项错误。
【答案】A
2.(2020年·全国Ⅱ卷·28) 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
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
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
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
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
图9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考查意图】本题考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以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
的发展趋势或规律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判断推理等能力。
【解题方法】上下左右看趋势——解答柱状类试题的关键是读图,判别数、线变化,确定信息内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题干的设问,结合设问规定的作答要求,对判断分析的材料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提取。
(1)审题干:时空:1894—1914的中国;关键信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仔细观察柱状示意图中各行业比例的变化。
(2)辩选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多偏向运输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各主要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它们都加紧了殖民地的争夺,通过投资运输业能够有效的扩大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A项正确;外国在华投资和所占比例情况不能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从逆差转向“顺差”,B项错误;一战前,国际资本竞争激烈,并非趋于“和缓”,C项错误;仅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增加”及其在各行业中所占比例变化,不能得出“中国民族资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结论,D项错误。
【答案】A
3.(2020年·山东高考·8)图2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图2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考查意图】本题通过考查考生解读曲线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考查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题方法】:边边角角看拐点——要注意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1)审题干:时间“1906—1921年”,关键信息“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
(2)辩选项:一战期间特别是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曲线①所示的在华商号数量迅猛增长相对应,A项符合题意;1914年到1918年,英德等欧洲列强忙于帝国主义战争,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华商号数量发展与曲线①所示不符,B、C两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帝国主义阵营,在华商行数量与图中曲线①的发展趋势并不对应,D项错误。
【答案】A
4.(2018年·全国Ⅰ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考查意图】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以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方法】:阴晴圆缺看大小——根据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而联系设问综合分析。
(1)审题干:时间“1945—1975年”,关键信息“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变化”。
(2)辩选项: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A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增加无关,B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C项错误;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答案】A
三、数据图表类材料题分析
(2022年江苏卷18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芬)马库•维莱纽斯《第六次浪潮》
上图反映了183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四、解题方法小结
1.“三看”识图表
(1)看图表的头和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2)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3)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二联”析图表
(1)联系所学,分析相关历史要素对图表中数据变化的影响。
(2)联系题干与选项,排除选项本身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得出正确答案。
3.“四注意”
一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二要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三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四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五、模拟演练
1.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 自然常识 | 基础科学 | 奇异和其他问题 |
42.5% | 22.8% | 17.5% | 17.2% |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方式 时间 | 手播(%) | 马拉播种机(%) |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
1928年 | 74.4 | 25.4 | 0.2 |
1932年 | 51.7 | 28.3 | 20.0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4.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5.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6.观察右侧图表,其中乙国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7.下面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下图信息可以反映出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8.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
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答案 | C | C | A | D | D | D | B | B |
二轮复习:向真题要效益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坤玲
2024年4月
二轮复习中,一位同学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她是个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的孩子,她困惑的是“为什么每天刷题,历史却没有很大进步”。我想她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误区。
她的潜台词是“每天刷题”必然会带来历史成绩的进步,即题海战术是有用的。成绩进步需要学生的勤奋和付出,但是,没有方向的盲目努力,未必会带来理想的结果。二轮复习,到底要不要刷题、要怎样刷题呢?我从学生和自身的实践出发,认为要刷题,要刷精品题,要反复刷真题。
为什么要刷高考真题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考试中心历史学科命题组长吴伟教授指出,“我们不要以为考过的高考试题都是应该被埋没的、已经被枪毙的、无用的僵化的题目。恰恰相反,它们都是一张张可以说话的嘴,都是跳动着生命的活体,只要我们会问,他们就会什么都告诉你。你想知道的这些东西,它都可以给你提供相应的参考信息,如果我们把历年的题,仔仔细细的研究了一遍,通过每道题,仔仔细细的分析,提炼出这道题里面要求的是什么东西,反映的是什么东西,这对我们备考,对我们理解新课标,理解高考的要求,意义就大了去了,所以你不用问,不用见到据说是命题的老师,你就去问明年的方向是什么呀,明年考什么呀。所有的答案都在历年的考卷中表示的很清楚。”
刷题容易,更重要的是思考。
高考真题考了些什么:涉及到教材的哪些知识点 (统计、比较、分析,确定考频与主干知识);怎么样考的:题目是如何设问的(立意:价值取向、情景:呈现方式、审题:命题角度;怎么解答的答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思路、方法、程序);怎么赋分的:如何组织答案要点的(准确、规范、条理)。
有了上面的方法剩下的时间里就是我们多练习的过程。
A.反复做题找感觉:按年份做、按考点做、按题型做、限时做、做真题
B.认真读题找规律:材料的呈现、知识的切入、设问的角度、 干扰的设置
C.研究试题评析、年报找策略:研修分析——反思教学——应对策略
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