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三中学课题开题论证书
学 科 分 类 思想政治
课 题 名 称 “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活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杨春玉
开 题 时 间 2023年6月14日
常州市第三中学教师发展处
二〇二三年三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23年6月14日 地点:常州市第三中学弘毅楼四楼教师阅览室 评议专家:李文伟、樊建军、蒋霞 参与人员:杨春玉、刘鹏、刘志、钱亚琴、王思、卢艳伟、刘彩 |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名称:《“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活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大思政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新时代下要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需要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强化系统思维,突出协同意识, 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组织内容、整体形态的优化再造与整体发展。 2.模拟政协:“模拟政协”全称为“中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是一项由中国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指导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该活动以高中生为主体,其核心是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同时模拟和体验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议事规则以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四种意识(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四大素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立足培育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是培育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在高中阶段,思政课程即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活动性学科,围绕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展开,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模拟政协活动,指导学生撰写提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素养。 2.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寓活动思维和创新思维于教学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4.通过对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适合提升本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 ||||||||||||||||||||||||||||||||||||||||||||||||||||||||||||||||||||||||||
(四)研究内容 1.对“大思政课”理念的研究。通过研究,正确把握“大思政课”的核心观点及“大思政课”在实践中蕴含、传输和外化的价值理念。 2.对模拟政协、思政课程和“大思政课”理念的关系研究。通过研究,正确分析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两者深度融合的要求和实践,科学分析这种要求和实践如何体现“大思政课”理念。 3.对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现状研究。通过已有教研组成果和其他优秀案例,总结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从中分析已有经验的指导思想和蕴含的价值观念、筛选上述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中的“大思政课”理念。基于理念研究、关系研究和现状研究,分析“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可行性。 4.对“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分析出“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大思政、学科融合、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融合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成员对大思政概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组织、模拟政协社团实施,探索提高政治学科实证性的有效载体。 3.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教学实践,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推广,不断提高政治学科教学水平。 4.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座谈会等形式,论证研究过程中取得实际效果以及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经验,探讨改进措施。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模拟政协活动高质量发展; 3.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4.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若干实施路径。 可能的创新之处: 1.整理本校历年模拟政协活动的资料,从选题的变化提炼思政元素; 2.从活动程序角度,总结活动经验,促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 3.对各提案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与思政教学可匹配融合的关键内容; 4.建立适合本校的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23年4月开始启动,规划到2025年4月完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开题阶段(2023年4月—2023年8月) 1.制定课题申报评审书,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各自研究的方向。 2.收集大思政课、思政学科融合、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融合的相关理论,开展学习研究。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23年9月—2024年8月)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设课题研究课,围绕主题进行反思总结。 2.认真组织新一轮的公民教育和模拟政协活动,开展校园内部的思政课学科融合实践活动,依托模拟政协探讨初步的融合策略和方法。 3.邀请常州市政治教研员严宏亮老师参与课题研究交流会,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指导。 4.把研究成果理论化,撰写课题相关论文以及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完善阶段(2024年9月—2025年4月) 1.理论指导实践,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检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2.总结研究过程与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八)成员分工
(九)预期成果
|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本课题能够紧扣当前新课标实施和新高考施行的形势,立足本校校情和学情,选择“‘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活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价值。本课题既关照了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又融入了学生的真实实践活动,选题有较强的适切性。 对于本课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专家组有以下建议: 1. 厘清核心概念,特别是对“大思政课”和“高质量发展”概念的界定。 2. 注意处理好“活动”和“课堂”的关系,建议重点放在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 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上。 3. 研究内容可以进一步聚焦,研究分工可以更加细化,充分发挥本课题组成员的自身优势,将自己的研究兴趣方向与本课题进行有机结合,使研究更加深入。 基于以上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选题准确,研究目标定位正确,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研究力量较强,同意开题,实施研究。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本课题对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一)研究课题 《“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对“大思政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等概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正确把握“大思政课”在实践中蕴含、传输和外化的价值理念。 2.对模拟政协、思政课程和“大思政课”理念的关系研究。通过研究,正确分析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两者深度融合的要求和实践,科学分析这种要求和实践如何体现“大思政课”理念。 3.对模拟政协活动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现状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分析“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和实践可行性。 4.对“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分析出“大思政课”理念下模拟政协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五、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