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张坤玲开设校级讲座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及实施————以主题班会课为例
发布时间:2024-03-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坤玲

班级主题活动是指在班级内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广义的班级主题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心理活动、体育活动等,狭义的班级主题活动指除学习活动外的教育活动,例如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班会课等等。不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集体教育的经常性形式。活动和学生的发展关系密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思想品质,而且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班主任的业务能力。

仅以班会课为例,说明班级主题活动的组织及实施。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有逻辑顺序的。“教无定法” 在完整的教育环境里,毋庸置疑是对的,但班会课的特殊性和学科课程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决定了老师必须先走进 “教有常法”,然后淡出 “常法”,才能进入 “教无定法” 的境界。当教的 “常法” 和个人的特质结合起来,这样的班会课就有新意了。

班会课的一二三。

落实一个任务:立德树人;

关注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

把握三个关键:高度(设计)、深度(内容、形式)、温度(效果);

 

一、落实一个任务:立德树人

主题班会作为学校班级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性是评价主题班会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主题班会课的最终价值旨归。

班主任开设班会课要根据“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指向,提高班会课的品质。求真求善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主题班会课的追求目标。当下我们所倡导的美德教育往往是一种“假性”的美德教育,而“真实”的美德教育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如果主题班会课上大量充斥的“假、大、空”现象,就会造成德育失效。

比如,高三励志主题班会,主题选择“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长期以来,这种充满焦虑感的话语在社会上颇为流行,再加上名校情结以及“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都可能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背离,并在无形中影响“双减”的效果。

二、关注两大要素:教师和学生;

学生的道德发展并非像海绵吸水那样吸收, 而是一个主动的、有选择的接受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主题班会的全过程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建构。

只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和信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学习教育活动。

教师万万不能摆出一副道德权威的架势,人为拉开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主导作用,放弃自己应有的教育职责。作为主题班会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事事包办,做到“只拉弓,不射箭”。 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教师更应让学生成为主题班会课的真正主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设计;自己制定计划、选择形式、组织实施、小结讲评……

在主题班会课上,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德行成长,积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交流、讨论、展示、分享的时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自我发展的目的。特别要引导教室里的一些“边缘学生”自觉融入集体活动中。

三、把握三个关键:高度(设计)、深度(内容、形式)、温度(效果)

第一个关键:高度(设计);

在班会课中,围绕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是问题设计。从备课时思考班会课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将采用哪些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我要调动和运用哪些资源?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问题如何解决?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班会课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入无疑的过程。

很多老师疑惑:“我也想让学生提问,我给了他们时间,他们提不出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怎么解决?”其实,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于后天的训练,没有有效的训练哪有发现更好问题的能力呢?不要怀疑孩子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如何面对孩子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第二个关键:深度(内容、形式)

课堂要注入的第二个要素是合作。新加坡政府把走进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五百万新加坡人学会合作,作为新加坡持续繁荣的立国之本。集体智慧永远高于个人智慧,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代表四到六个人不能解决。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诱发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教室的布置、班会课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开好班会课的重要环节。课前的数据调查,合作的形式上,各小组人员的分配、小组的座位安排;内容上,讨论环节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分工、评价等等;

班会课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如果从头到尾都是学生来讲,那么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就无从体现;如果都是教师一言堂,那么学生就变成了工具人,无法真正实现班会课的育人功能。所以,有效的班会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调动多种资源、多方力量、形式多样、逻辑清晰自洽的班会课。

第三个关键:温度(效果)

课堂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班会课的主题是客观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同一间教室里,有差异的学生面对无差别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学生需要合适的学习内容,合适比标准更重要。

常识告诉我们,让有差异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在最近发展区里实现的。学习能力不同、认知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如果是“教知识”,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班会课的初衷;如果是用不同的评价尺度评价不同的学生,一切就会另当别论了。课堂需要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控制合适,班会课就会成为有温度的课堂。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