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普通高中化学竞赛校本化辅导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发布时间:2024-03-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磊

一、课题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趋势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拔尖创新人才

郝克明在“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一文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要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因此,结合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实际,本课题将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定义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毅精神,具备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同时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且能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学生。

2.化学竞赛

全称为“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高中化学学科唯一由教育部批准的学科竞赛。其奖项是“强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尖端领域提供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常州地区中下位学校对竞赛一直避而不谈,觉得竞赛和本校学生关系不大,其实从每年的获奖情况来看,有不少中下位学校学生可以在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如何融入学校特色,以自己学校学生的定位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竞赛辅导课程,是值得研究的。

(二)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各国因文化差异在叫法不同,因此培养教育的叫法也不同,欧美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多称为“天才教育”或“英才教育”。

例如美国天才儿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为专校专班,建立专门的天才学校或在普通学校内设置专门的天才儿童班级。美国特设的天才学校有两类:一类为专科性质的,如布朗克里克中学;另一类为综合性质的,提供天才儿童所有所需课程,如汉特尔学院高中。天才班级比天才学校较为普遍,一般设在普通中小学里面,也有专业性与综合性之分。另一方面是由教师对普通学校或普通班的天才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有时也让天才学生到专门的策略室接受指导,并结合多种天才教育计划进行培养,如夏冬令营、提早入学等。美国学者对天才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分别是加速型、充实型及能力分组。

韩国的英才教育起步晚但发展快。韩国英才教育在理论研究或者说实践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京畿道科学高中的设立。韩国政府于七十年代末废止小学升初中考试制度,八十年代初开始推行教育平准化政策,将人才培养工作置于重要地位。但此期间,韩国学者并没有对英才教育进行专门研究。70年代末,以韩国教育开发院和韩国行动科学研究所为中心,开始大力研究英才教育的特征以及根据这些特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1983年,韩国创建了首座以培养科技英才为目标的科学高中即京畿道科学高中。同时,韩国英才教育研究室成立,进一步大力推进英才教育的专门研究,此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学英才研究。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韩国构建速进型英才教育。1990年,韩国英才学会成立,标志着韩国英才教育研究已从零散研究走向系统化研究,并且出版专门杂志。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韩国英才教育振兴法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天才教育的地位,从此开启了韩国全新教育体系。此法对英才儿童的内涵、选拔及培养等等都作了明确规定。韩国学者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才教育课程研究、师资培训研究及英才升学问题研究。

(2)我国研究:

早期一般都与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直到最近几年才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起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之前的初步探索阶段。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间,陶行知和沈亦珍两位学者首先提出超常教育的理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教育实践。他们提出的天才观与拔尖创新人才有所区别,但为后来超常儿童研究提供了借鉴基础。

第二阶段,以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为起点的系统研究阶段。此阶段并没有结束,而是与第三阶段叠式发展着。此期间,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常儿童的内涵、超常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培养模式等三方面。华国栋在“论普通班中的超常教育”一文中,在分析国内外结果基础上,提出“超常学生是指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或有潜在的明显超越一般学生能力的方面,特别是表现或预示有较高创造力,需要超常规的教育和实践的学生”。华国栋的定义已从注重智力的传统转向非智力因素如创造力方面来。在超常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国学者一直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三阶段,十六大“拔尖创新人才”概念提出以来的深化研究阶段。从现有收集的文献资料看,目前我国学者大多从高等教育层次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例如有郝克明、张秀萍、高晓明、徐晓媛等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其特征的研究,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只是强调从高等教育层面进行培养。直到最近几年,我国学者才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性,2007年叶之红的“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等。从搜集的文献来看,对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的非常少。例如,罗安琪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探析”、杨晓云的“让创新成为学校的生活方式——关于普通中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还有我国个别案例,例如王囡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基于北京“翱翔计划”的初步实践”、启动中学的吴伟丰的“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整体看对普通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没有系统化研究。

研究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启蒙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个性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阶段的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探索高中阶段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多样化模式,要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贯穿于各级各类的教育。”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高质量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中和大学共同要面对的课题。因此,高中和大学一样,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团队,还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协同培养、共同关注,通过个性化定制学习因时因地的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教师自身也是有很好的提升,更是为国家战略性发展添砖加瓦。优化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对课题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

(一)对核心概念的认识

1. 拔尖创新人才

郝克明在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一文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要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因此,结合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果,以及研究实际,本课题将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定义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毅精神,具备较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同时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且能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学生。

2. 化学竞赛

全称为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是高中化学学科唯一由教育部批准的学科竞赛。其奖项是强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尖端领域提供拔尖创新人才。

3. 校本化辅导

徐玉珍教授认为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含义为:学校、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及可开发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对由学校外部专家提供的科目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补充、修正、改编、整合等一系列课程再开发的课程改进活动。本研究认为校本化辅导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做自己的事,是结合学校学生特质而设计的课程。(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学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培养的基础。高中教育的创新质量决定着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离开合理的中学教育,任何拔尖创新人才都无法脱颖而

(2)“强基计划”的目标是为激光、芯片、航天等有关领域选拔优质人才,需要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而五大学科竞赛很好的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学生空有兴趣不行,还需要学校配备相关师资以及硬件,设计合理的课程,以此支持尖端生的培养;

(3)各校面对不同潜质的学生完全可以因地制宜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的方式,建立高中拔尖创人才的培养模式

(4)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以创新为目标的自我更新过程,从管理、学、学习三个度整合校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条件。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因素,教师的水准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有了专业竞赛教师,竞赛辅导才能真正惠及学生才能最终提升学生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学科竞赛的体系化培养,大多只有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才会设立,中下位学校惯性认为自己的生源素质不如上位,以此放弃了部分学科拔尖学生的竞赛培养。通过本研究,设置了适合本校的竞赛培养,以校本化的方式来辅导学生,提升学科拔尖学生的学科素养;

(2)通过该研究可提升整体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同时在学科拔尖生身上达成突破;

(3)研究过程可能涉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园、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和网络环境都有可能联系其中,这些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更促进教师要全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研究分析“强基计划”的有关要求,学习国内外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以及上位学校的竞赛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研究后能够达成如下目标:

1)建立起化学学科竞赛辅导的课程体系;

2)总结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的普通高中化学竞赛校本化辅导的培养模式;

3)构建起全套的授课、考核、评价体系,最终在化学学科竞赛中获得一定的奖项。

4)能够树起化学学习的风向标,激发学生整体的化学学习兴趣;

5)组建一支专业的授课教师团队,为校本化辅导课程的长期实施做好准备。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设计如下研究内容:

1.搜集有关文献,系统研究国内外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2.国家战略发展方针所涉领域及“强基计划”所涉竞赛内容;

3.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所含知识点及授课建议;

4.校本化辅导的内容及实施的可行性;

5.课程整体授课模式、考核方式及评价方案;

6.有关师资的培养。

其中,校本化辅导的课程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课程(课程标准)所涉及的内容、书本教材自然增长点的拓展课程、普通高校教材的入门部分。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有案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知名学府对学科竞赛实施的研究性论文报告;

(2) 比较研究法:

比较分析国内外各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之处,结合我国现状对比;综合分析学校学生素质与上位学校的区别,选择性选取实际授课内容;

(3)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或实地走访一些省级示范高中,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情况;同时本校投放问卷,调查学生对参加学校开展的学科竞赛辅导的意愿;

(4) 数据分析法:

运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现状,完善策略;

(5) 实践法

设计完善有关体系,在高一、高二年级段实施授课,同时根据授课效果及考核效果调整有关理论内容,逐步完善校本化辅导体系。

四、研究思路、过程、成员分工和保障条件

(一)研究思路

    1.理论层面研究(发表论文)

(1)相关概念的界定;

(2)基于校本课程的高中化学竞赛辅导课程体系

(3)符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以教师发展培训活动为载体,推动化学竞赛辅导课程案例研究,落在实处,让研究活动看得见摸得着,有过程有实效(活动展示公开课研讨会等)

(1化学竞赛辅导课程校本化”作为化学组教科研工作的重要课题,自上而下的推动到高一、高二备课组;

(2)青年教师作为生力军,有朝气想法,他们易接受新事物。积极推动青年教师参与其中。

3.课例设计研究(发表论文)

(1) 优秀案例的研究评析;

(2) 系统化竞赛辅导课程的设计

简言之,以理论研究为前提,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形式,达成高中化学竞赛辅导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总之,研究活动要落在实处,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力求由自上而下的推动,到最终实现教师的教学实践。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为依据,结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及学生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系统研究各种对策建议,设计完善的化学学科竞赛辅导的课程方案及培养模式,构建全套的授课、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23.3 - 2023.5]确定选题,成立课题组,撰写评审书,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23.6 - 2023.8]搜集相关资料和问题;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开展案例分析和研究。

第二阶段:

[2023.9 - 2024.2]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汇总完成调查研究报告;开展与课题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活动(竞赛辅导),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开展研究。

[2024.3 - 2024.5]收集整理资料,准备中期评估,并对下阶段研究及课程实施进行调整安排。

第三阶段:

[2024.6 - 2025.5]观摩学习,邀请专家指导,案例分析,进一步开展多个年级竞赛辅导课程。

[2025.6 - 2025.10]总结和反思研究效果,完成各类研究成果整理收集,进行结题前的准备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三)成员及分工

1.研究队伍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本校化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过省、市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验丰富。青年教师大多为研究生学历,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在论文评比中获奖,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2.研究分工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陈丽珠

常州市第三中学

中学高级

课例研究

课程方案设计

陈小强

常州市第三中学

中学高级

课例研究

课程内容选取

贾鹰

常州市第三中学

中学一级

课例研究

工作章程拟定

李金智

常州市第三中学

中学二级

课例研究

数据处理

苗福利

常州市第三中学

课例研究

优秀案例收集

李敏

常州市第三中学

课例研究

优秀案例收集

王寅

常州市第三中学

课例研究

案例分析整理

(四)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青年组成,多名成员在常州市评优课和基本功中获奖,在省市比赛活动中也多次获奖,同时多位老师指导学生先后在省市奥赛和市各项科创活动中获奖。

课题组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校期间都有着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文献搜索与论文撰写能力较强。同时所有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可以动态把握学生的情况,近年来多位老师还先后有文章获奖或是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总的来说,这一支研究队伍既有名师引领,又有积极且富有活力的研究成员,不光有理论研究专长的成员,也有在实践层面具有特长的教师,是一支研究力量强且行动积极的队伍。

围绕本课题,课题组做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工作,通过筛选共搜集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多篇;通过访谈、调研等,听取了一线教师、学校的课程管理者的意见;研读了当下的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录取培养的新方案等,大家现在觉得实施化学学科竞赛辅导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以此期望能对整个高中的学科竞赛进行规划,为其他学科乃至兄弟学校的竞赛辅导提供借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