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迅速浏览课文
1. 请从文章中筛选出直接流露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深厚情感的句子。
"我之所以不惜千里迢迢,从杭州匆匆赶到青岛,再毅然决然地从青岛奔向北平,唯一的理由就是想要深深地品味这‘秋’,这古都独特的秋味。"
“北国之秋,若能长驻,我愿奉献我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时光,只为换取与她共度三分之一的短暂。”
2. 从这些深情的句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郁达夫对北平秋天的深沉眷恋与热爱。他不仅将秋天赋予了生命的价值,更愿以此生的大部分时光,换取与这北国之秋短暂而珍贵的相伴。这种对季节、对城市的情感,足以体现出他内心的柔情与热情。
明确:①“我历经千里跋涉,不仅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迫不及待地继续北上,直达北平,其唯一的目的便是为了能够尽情领略那令人陶醉的‘秋’,体验这故都特有的秋意。”这段文字中,“不远千里”、“要...更要...”以及“赶上”等词汇,无一不展现出作者对于北平之秋的急切与渴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古都之秋深深的热爱与向往。
②"秋天,尤其是北国的秋天,若能将其永恒定格,我甘愿削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换取那仅剩三分之一的短暂。" 在这句话中,北平之秋被赋予了超越生命的价值,作者愿意以大部分的生命作为交换,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北平之秋的深沉热爱与痴迷。
3. 朱自清为何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其独特魅力究竟何在?
"然而,北国的秋,却以其独特的姿态降临,清澈而宁静,带着一丝淡淡的悲凉。"
4. 在第3-11段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呈现秋天的景象,令人仿佛置身于那秋色之中。以下是几个描绘秋景的优美句子:
①“陶然亭的芦花摇曳生姿,钓鱼台的柳影婆娑起舞,西山的虫唱清脆悠扬,玉泉的夜月静谧如水,潭柘寺的钟声悠扬回荡。”
②“在北平,即使身处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静居,清晨时分,泡上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抬头便能望见高远的碧空,耳畔则是驯鸽扑扇翅膀的声音。阳光从槐树叶间透下,斑斑驳驳,或在破壁间静对着蓝紫色的牵牛花,那份秋意便悄然而至。”
③“北国的槐树,点缀着秋天的色彩。那似花非花的落蕊,早晨起来铺满一地,轻轻踏上去,无声无息,无香无味,只能感受到那一点点微细柔软的触觉,这便是秋的讯息。”
④“扫街的人在树影下轻轻一扫,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细腻又清闲,不禁让人心生落寞之感,这便是秋天的韵味。”
⑤“秋蝉的残声,是北国的独特之声。因为北平处处是树,屋子低矮,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那是秋天的交响曲。”
⑥“还有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的雨更有韵味,更富诗意。”
⑦“灰沉沉的天空下,一阵凉风吹过,雨便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雨过天晴,太阳露出脸庞,身着厚实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咬着烟管,悠然自得地互相寒暄,这便是北平的秋天。”
"唉,天空的色彩渐渐褪去,只剩下寒冷的宁静——"(这句话中的"了"字被提升得很高,仿佛拖长了整个冬季的尾声。)
可不是嘛,每降下一场秋雨,都仿佛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清凉的色彩。
北方人念“阵”字时,总像是念成了“层”字,使得平平仄仄的语调之间增添了一抹错位的韵味,这种微妙的发音差异却意外地给人一种和谐之美。
⑧在秋天,北方的果树同样展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首当其冲的是枣子树,它顽强地在屋角、墙头、茅房边、灶房门口生长,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北方的特殊礼物。那像橄榄又像鸽蛋般的枣子颗儿,在细长的椭圆形叶片中间,露出淡绿微黄的颜色,恰似秋的全盛时期的标志。当枣树叶落尽,枣子红透,西北风呼啸而来,北方便成了一片沙尘灰土的世界。但正是在这萧瑟的季节,枣子、柿子、葡萄这些果实成熟到了八九分,它们成为了北国清秋的佳日,为这一年之中最美好、也最珍贵的Golden Days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5. 那么,这些秋景是否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呢?
当然,我们可以将这些景物进行分类,这样能够使我们对它们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有序。毕竟,在我们所听到、看到或感受到的景物中,它们各自独特,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可以根据这些相似之处进行归类。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的美丽和魅力,从而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清冷色调交织出一幅醉人的秋景画卷。芦花在微风中摇曳,如银色的波涛在岸边起伏;柳影婆娑,仿佛在诉说着深秋的柔情与哀思。夜月高悬,洒下柔和的清辉,照亮了碧天如洗的天幕,蓝朵在月色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夜空中的精灵。
落蕊轻轻飘落,点缀在地面,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华服;帚纹在落叶间交错,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秋日图案。果树上的果实,秋色满溢,宛如一串串晶莹的珍珠,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质感。
这幅画卷中,清冷色调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每一个细节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令人陶醉。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日世界,感受着大自然的神秘与魅力。
(赏析:这些景物所发出的声音,无不浸透着秋日特有的色彩韵律:灰色的沉静、白色的纯洁、蓝色的深邃、碧绿的生机以及淡绿微黄的温馨。这些冷色调的交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宁静而淡泊的秋日画卷,使人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沉静与恬淡。)
静,是秋日的诗篇,也是自然的独奏。虫鸣唱起,如同琴弦轻拨,秋声细细,回荡在岁月的长河里。钟声响彻云霄,悠扬而深沉,如古人的叹息,又似未来的呼唤。驯鸽振翅高飞,留下一串串轻柔的足音,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诗篇。
秋蝉鸣叫,是季节的更迭,是生命的欢歌。凉风轻拂,带走了夏日的炽热,带来了秋日的宁静。秋雨细细,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人声鼎沸,却也被这秋声所淹没,仿佛世间的一切喧嚣,都在这秋声之中找到了归宿。
这就是秋,这就是静。在这秋声之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韵律,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节奏。让我们沉浸在这秋声之中,感受那深深的宁静与美好。
(剖析:众多声响交织,却未打破秋的宁静。这些微妙且深邃的音符,在秋的舞台上悄然演奏,反衬出这个季节独有的静谧。)
悲凉:在秋日的斑斓与秋风的低语中,秋的情怀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观物如我,故物我皆染我之情愫。——王国维)
6. 深入思索:“悲凉”一词,常常用以描绘消极、低迷的情感,然而为何作者却选择用它来赞美故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