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3—2024第二学期每周一课(鹿甜)
发布时间:2024-03-0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三中历史组  鹿甜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搜集相关资料,从经济发展、政治态势、科技发展等角度探究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形成对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正确理解和解释,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

2.通过地图、文字等多种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准确定位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线路,知道他们开辟了从欧洲通往东方和美洲的新航道。了解英国、荷兰等国航海家向北冰洋和南半球的探险活动,体会航海家探险的艰辛。

二、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全球航路的开辟

三、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四、教法学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问题,新航路的开辟,一说到新航路的开辟大家就会想到哥伦布、达伽马这样的航海家,但是他们远洋航行的旅途都在15世纪末,而早在15世纪前期,中国便有了规模更大的航海壮举,可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参与到新航路的开辟当中呢?就像梁启超所说,哥伦布之后有一堆哥伦布,达伽马之后有一堆达伽马,那我们中国为什么在郑和之后没有第二个郑和?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看到那几位航海家,而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当时西欧那种社会环境当中会出现一波一波前赴后继非要往海外跑的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

(二)讲授新课

1.酝酿——动因和条件

探究1: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师: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也就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社会是怎样的状态呢?结合材料说一说。

生:当时的人们疯狂的追求黄金白银。

师:也就是出现了寻金热,为什么会出现对金钱的极度追求?这与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关系呢?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生: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所以要到海外远洋航行。

师:从他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随着当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旧的经济制度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在旧经济因素瓦解这里。原本是庄园经济,土地归庄园主所有,农奴进行耕作,收入归庄园主所有。随着他的逐渐瓦解,出现了租地农场这种新的模式。土地所有者可以把土地、生产工具、牲畜等租给租地农场主,而农场主要交租金,交的就是货币。农场主要雇佣农民进行劳作,要付给他们工资,也是货币。

在新经济因素发展这里,出现了手工工场,工厂主雇佣工人进行劳动,付给他们货币工资,工厂主把工人生产的商品卖给市民商人,市民商人拿什么去买呢?还是货币。而作为农场主还想把更多的商品卖出去,就需要更大的市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新经济因素发展,还是旧经济因素的瓦解,在这过程中,货币是不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货币一般就是贵金属制作而成的,也就是金银。它也成为了普遍的交换手段,成为财富的象征。以前是你拥有的土地越多,表明你的财富越多,现在你拥有的金银货币越多,表明你拥有财富越多。

那么,人们就渴望获得越来越多的金银,西欧土地比较少,金属资源也比较少,自己的金银不够用了怎么办?向别的地方去寻找。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会发现,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促使新航路的开辟。这是根本原因。

师:那么,黄金去哪里找呢?马可波罗行纪给了答案,去东方找,中国就属于东方。要到东方到亚洲去?那么之前有没有一条从亚洲通往欧洲的商路?

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香料等。

师:既然之前有商路?为什么不走过去的商路,非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呢? 

生: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引发商业危机

师:奥斯曼帝国崛起,不仅仅是土地版图扩张,还有国家信仰的扩张,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势力越来越大,那么欧洲其他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像西班牙葡萄牙该怎么应对呢?

生: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

师:向未知的海洋去探险,进行远洋航行,还需要巨大的勇气,谁给了他们勇气呢?

生:文艺复兴提倡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鼓励冒险精神。

探究2:为什么能开辟新航路?

师:所以有学者把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总结为三个单词,黄金(Gold)上帝(God) 荣誉(Glory),有了这些动力是否就能启航?

生:不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师:有哪些条件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生: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完成了政治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就需要向外扩张势力,扩大版图,扩充臣民,而且统一国家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所以国家支持远航探险活动。

师: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西欧人在长期的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地理知识日益完善,特别是有地圆学说做理论支持,航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结,第一部分主要讲动因和条件。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启航——开辟和续探

师:有了这些动因和条件之后,一些航海家们就踏上了征服大海的旅程,他们开辟了哪些新的航路呢?

大家根据这个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说一说序号1-4航路的基本情况,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路线1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支持下第一次绕过好望角的航线。给大家一些时间准备,待会找同学到讲台上给大家介绍剩下的三条路线的情况。

生:阅读课本并展示。

师:讲的非常清楚了,我们把他讲的总结在一张表格上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这些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那欧洲其他国家像英国荷兰,他们又该从哪里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呢?大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将屏幕上的表格补充完整。

生:阅读课本并完成表格。

师:通过这张示意图可以看出,航路开辟的范围向北向南拓展了,开辟了高纬度通往亚洲的路线和探寻了南半球新世界,进一步丰富人类的地理知识,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联系,也刷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师: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地图,是这样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而新航路开辟之后的这张世界地图,标题叫世界的分类,可以看出他已经具备了现代地图的大致轮廓,除了原本的亚欧非地区,还多了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地图在南半球标注了一大块地区轮廓,标注的是南方未知之地,可以看出当时欧洲人继续探究世界的决心,他们的远洋航行一直在继续。

3.思考——对比和感悟

师:地图在南半球标注了一大块地区轮廓,标注的是南方未知之地,可以看出当时欧洲人继续探究世界的决心,他们的远洋航行一直在继续。那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远洋航行戛然而止呢?大家结合材料,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中国为什么没有参与新航路的开辟?

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师:郑和航海是为了宣扬国威,再加上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所以中国航海并没有长远性。西欧人的航海是为了寻找财富,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需要,对财富的追求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航海动力,他们的航海具有持久性。

师:中国的远洋航海在郑和之后逐渐落幕,虽然有遗憾与惋惜,但更有骄傲与荣耀。时光飞逝,物换星移,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筑梦深蓝,向海图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十四年保持世界首位。万船出海,大道同行。世界被海洋连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新的时代我们不仅自己发展图强,还积极帮助周边其他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援建的中马友谊大桥是马尔代夫历史上首座跨海大桥,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绘画出一副和平与友谊的画卷,相信今后会更加的异彩纷呈。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材料: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有一座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这是一块特殊的纪念碑,碑的正反两面同时用英文雕刻着两位敌对人物的事迹。

正面:“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侵略者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反面:“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亡于与马克坦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的交战中。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只,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这样完成了。”

问题:站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新航路的开辟,并说明理由。

六、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围绕“中西航海对比”进行设计,聚焦对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导入环节,针对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外历史纲要(上)》,对郑和下西洋比较了解的学情,设置中西航海在时间上的对比,并提出“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参与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导入。

本课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酝酿——动因和条件,启航——开辟和续探,思考——对比和感悟。其中,重点在于第一部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针对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的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设置学生自学和展示的环节,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对学生初中没有接触到的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线,设置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框架。在最后首尾呼应,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对比,探究导入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参与新航路的开辟”,让学生得出中国航海并没有长远性,西方航海具有持久性的认识。

本课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后有待改进:

1.教学的深度不够。引导学生对中西方航海进行对比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仅仅停留在航海动因和影响这两个方面。在讲授时可以给学生呈现更多的体现当时中西方社会背景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过程前紧后松,前面讲的有点过快,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时应该放慢速度,让学生能够有时间接受和理解。

3.课堂互动性不足。抛出问题后学生的反映不够热烈和积极,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对学生的引导能力有待提升。对学生给出的不是很完整的答案,没有做到很好的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回应只有“不错”“很好”之类的单调的评价语,不利于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意愿。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