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节选)》备课设计
吴道非
课前:
完成预习学案,主要任务包括:了解海明威生平。任务一——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带学生熟悉前文情节,体会老人所面临的困难,并给出自己的心理预设。任务二——给出自身心理预设,并总结原因。任务三——梳理课文情节,并探索老人心理活动变化过程。任务四——细读文本,总结老人身上的“硬汉精神”。思考问题——是否愿意度过老人这样的一生。(附学案)
课程设计:
导入——总结闯关游戏结果。
一、采访学生为何选择放弃or坚持,板书记录关键词。
二、展示学生梳理五次斗争的作业,并推送到平板,小组讨论如何修改,重在老人斗争后的心理活动。
三、以词云图的形式呈现学生归纳出的老人身上的品质,由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品质。
四、结合思考题提出疑问——“为何我们称颂老人的品质,却又不愿意追随他的脚步?”得出结论——老人是一个世俗眼中的失败者。
小组讨论:结合文本,分析老人的内心独白与常人有何不同。最后结合海明威的生平,挖掘“硬汉精神”的深层内涵。
总结:1、在接踵而至的困厄面前保持倔强,在失去中成长。追求理想与收获,更要追求自尊与自我完成。2、要找到证明自我的方式。3、“失败的英雄”——人的尊严和价值超越物质成功,超越了虚荣心。4、毁灭是宿命是被动的,被打败是自身主动放弃的。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老人与海(节选)》学案
请结合《老人与海》阅读成果与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闯关游戏(请完成智学网发布的“闯关游戏”系列选择题)。如果你是老人,为了捕获这条大马林鱼,你能够坚持到哪一步?请你完成平板上的作业——“闯关游戏”。在你能坚持到的环节选择“能”。如某一个环节你选择了“不能”,你将就此返航,请在之后的选择题中都选择“不能”。(注意:请不要带着上帝视角,听从内心的选择,这意味着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不知道下一步将面临着什么)
任务二:闯关复盘(请在智学网拍照上传你的答案)。完成闯关后,请回顾你的选择,你在哪个环节选择了放弃,为什么?或者,你为何能够坚持到捕获大鱼?请写下你的思考,并拍照上传。
任务三:斗争回合(请在智学网拍照上传你的答案)。在捕获了大鱼后,游戏并没有结束,一小时后,你将遭到鲨鱼的攻击。再多的想象与虚构都无法重现这样的斗争,让我们回到课本,一起回顾老人五次斗争的经历。
回合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攻击者 | |||||
作战工具 | |||||
结局 | |||||
搏斗后的 心理活动 |
任务四:探究品质(请在智学网拍照上传你的答案)。在与鲨鱼的五次斗争中,你读出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质?请写下你读出的所有品质。
思考:完成最后一道选择题。扪心自问,你愿意追随老人的脚步,度过这样的人生么?
预习资料补充:
海明威:硬汉就要喝最烈的酒,钓最大的鱼
海明威写的小说够“硬汉”,而他自己本身就是个“硬汉”。
他从小练习拳击,打垒球,亲自上过斗牛场,他还喜欢钓鱼、滑雪、打猎。在非洲打猎时,两天内飞机就出事两次,差点让他送命。海明威还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一生中多次负伤,光是脑震荡就有十几次,还出过3次车祸。在作战之中,他身上中弹9处,头部受伤6次。18岁时在意大利被炸伤,连医生都以为他死了,丢下他不管,但他硬是活下来了,医生在他身上取出237块碎片,还有取不出的。
他的一生,仿佛就是一个不停和世界抗争的斗士。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了。
他的父母都是颇具威望的文化人,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不仅精通医术,而且爱打猎,喜钓鱼,体内总有一股渴望冒险的危险情绪。
海明威长大后,也喜欢打猎、钓鱼,可能就是跟父亲学的。
海明威的母亲,是专业歌剧演员,很有艺术教养。
很小的时候,除了最基本的教育,父亲还教海明威钓鱼和射击。在很多小朋友打玩具枪的时候,海明威已经开始玩真枪了。
在他3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钓鱼远行,体验到了钓鱼的乐趣。
小学时,他又喜欢打猎,经常逃学去打猎,追着地上跑的豪猪开枪,也追着天上飞的大蓝鹭跑。
海明威从小就玩得很野。
父亲的教育,让海明威热爱上打猎和钓鱼,渴望冒险,可母亲身上的艺术教养,却让海明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幼年的时候,他就把清淤的伤痕,比喻成猫头鹰的眼睛,而已经结痂的伤口,则是玫瑰的花蕾。
可有时候他也很调皮,母亲让他在屋里练琴,他就在琴房里打拳击,因为他不喜欢练琴,太枯燥了。
然而,海明威并没有成为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汉子,而是成了一个热爱写作的文艺青年。
到了中学时期,海明威开始展现出他特别的文学天赋。同时有赖于海明威独特的童年经历,他笔下的文章有着不同于那个年纪的风格,这使得他的文章在一众尚充斥着天真浪漫的少年文学中脱颖而出。请关注公众号“酸梨老师
高中毕业不久的海明威凭借自己过人的能力和见识成为了一名记者,而他所任职的地方是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堪城星报》,最重要的是,此时海明威只有18岁。
但海明威终究是个按耐不住寂寞和无聊的人。19岁那年,海明威不顾父亲反对辞去了记者一职,主动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这次充满血与火的非凡经历,让海明威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让他实现了从少年到男人的蜕变,也奠定了后来海明威反战文学的思想基础,随后出版了《永别了,武器》一书。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男孩亨利参加战争、经历战争并最终脱离战争作为作品的发展线索。海明威借助亨利告诉世人,他厌战、反战!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就如同处于正被熊熊大火燃烧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侥幸逃脱了,有的被炙热的火焰瞬间吞噬,但是还有很多人却向着正燃烧旺盛的木头快速奔去,最终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葬送在熊熊的火焰中。
一战结束的一年后,海明威定居于加拿大,开始他的创作之路,期间提出了文学界著名的“冰山理论”。
但是有着蒲公英一般内心的海明威在几年的安稳生活后又开始了他的旅程。他先后去过巴黎和佛罗里达,又在古巴居住过住一段时间,后来又跟着探险队去非洲留下足迹。狩猎、捕鱼和拳击,这样狂野的生活似乎成为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同样也用文学的语言记录着他放浪形骸的人生。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可以发现,其中的主人公完全是他本人的翻版。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
和平的日子并不长久,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国际纵队,为西班牙民主而战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40岁的海明威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将自己的游艇改造为巡艇,侦查德军潜艇,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期间,海明威和他的妻子还来到中国。天生喜欢刺激的海明威直接来到了抗日战争的前线,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看到抗日将士如此之艰苦,海明威站上讲台演说,鼓舞我军奋勇杀敌。与我军行军途中,他还跑去日军碉堡刺杀了一个哨兵,这让随行人员不禁捏了一把汗,也让其他人认识到这样一位“勇猛”的作家。海明威还曾以外籍人士身份被招募为苏联情报部门克格勃的间谍——代号:阿尔戈。1944年,海明威又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
海明威似乎永远是躁动的,但他并不是故事中那些乐观、积极、勇敢的冒险家。相反,他是一位内心细腻、情绪敏感的思想者。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身心受到创伤,忧郁、恐惧如梦魇般纠缠着他。在西班牙又目睹了内战中的生生死死,使他再次受到创伤,悲哀和死亡再次笼罩了他的心灵。
传奇般的经历,独特而又复杂的遭遇,强化了海明威对生命的理解,后来的沉重病痛丰富了他对死亡的想象,使他对死亡有着神经质的敏感和宗教式的神秘感。
对于死亡,海明威曾这样写过:一切故事,讲到相当长度,都是以死结束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受折磨,倒也产生一些勇敢的人。倘有受折磨而不屈服的,就会被他人害死,不管你是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还是最勇敢的人,都免不了一死,你如果不是这几种人,迟早也得死,只是世界并不急于要你的命罢了。
死亡有一种美,一种安定,一种不会使我恐惧的变形。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去非洲狩猎的作家哈里途中汽车抛锚,皮肤被刺划破,染上坏疽病。事的结尾,他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死于午后》中,海明威对斗牛做了极为详尽而深入的介绍和论述,展现斗牛士在斗牛场上的生死表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杀手》中,海明威又塑造了一个拳击手,面对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他无动于衷,自愿处于一种被动和宿命论的状况,安静地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在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海明威摘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里说:
作家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道义胜利的讴歌,是对人敢于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讴歌。
翻开作家海明威的维基词条,你能看到他多灾多难的一生:患过炭疽、疟疾、肺炎、痢疾、皮肤癌、肝炎、贫血、糖尿病和高血压,两次坠机,肾、肝、脾破裂,脑震荡,脊椎受损,颅骨骨折,左眼失明,左耳失聪,此后还在森林大火中被严重烧伤。除了肉体上的痛苦,他还患有抑郁症和妄想症。1961年7月2日,或许是因为不堪忍受多重病痛的折磨、或许是因为创作灵感缺失的绝望、或许是……,62岁的海明威选择用自己最爱的猎枪,结束自己传奇的一生。海明威说过,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死亡,唯一区别我们每一个人的,也是唯一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和如何死去。人们应该记住,具有勇气的人被放在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这个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是去抱怨那个伟大的宽容的时代。
人生很长,我们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成功,但我们可以决定今天放弃不放弃,只要永不放弃,希望就总在前头等着你。
海明威的“电报式语言风格”:
1、结构和情节简单,人物少到不能再少,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和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4、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文学创作理论)
海明威擅长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他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是一个拿着板斧的人,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
闯关游戏题干
如果你是老人,为了捕获这条大马林鱼,你能够坚持到哪一步?在你能坚持到的环节选择“能”。如某一个环节你选择了“不能”,你将就此返航,请在之后的选择题中都选择“不能”。(注意:请不要带着上帝视角,听从内心的选择,这意味着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不知道下一步将面临着什么)
①我84天都没捕到鱼,第85天我仍然能选择坚持出海打鱼。我选择(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②
②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鱼太大,我的力量有限,大鱼拖着小船,有可能鱼打定主意潜下去,万一它沉在水底死掉怎么办?必要的话,也只好放索让它。谢天谢地,鱼在不断向前游,没有下沉,可是这样会拖死他的,不能老这么拖,已经坚持了四个小时,大鱼不断向海游行,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③
③回头眺望,已经看不见陆地。我想,我可以随时凭灯光返航,太阳还有两个小时落下,我没有抽筋,又还有力气。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④
④日落了,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航行的方向。海上转寒,我很冷,鱼要是一直这样耗下去,我也没有办法。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⑤
⑤第二天,把吊索拉紧,鱼就会痛得跳上来,只要鱼跳上来,让背脊的气囊胀满了空气,它就不能沉到海里里面淹死了。可现在已经拉得太紧了,绝对不能再加力量,吊钩引起的伤口越大,鱼跳上来,也许会把吊钩挣掉。夜间,我的脊背已经酸硬,大鱼忽然侧向一边,把我拉倒在船头,还好我扶好了,否则会把我扯出船去。我在试吊索时,发现手在流血,手也抽筋了。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⑥
⑥我发现鱼冲上来了,比小船还长出两尺,我要努力扯住吊索,不使它因过紧而断裂。如果自己不能保持平稳的压力减低大鱼的速度,大鱼将会将吊索拖断。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⑦
⑦到了下午,我已非常疲惫,黑夜也即将来临。我要把两只浆一齐横绑在船尾,夜间就会使他慢下来,鱼能熬夜,我也能。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就此返航,选择“能”进入问题⑧
⑧鱼在绕着吊索打圈,我要尽力拉住它,也许一个小时内,我就能看见它了。又过了两个小时,我开始累到眩晕,连续试了几次,终于成功了,我很累了,还是要花时间和力气把鱼绑好带回去。此时,我还能坚持吗?( )
A能 B不能
选择“不能”,你将舍弃大鱼,就此返航。选择“能”,你将捕获这条大马林鱼。